隱士般的人物:八十回顧王懷慶

陳惠黛 Odile Chen  / 羅芙奧季刊第45期 / 2023-11-23




2007年秋天,我曾經為舊版的季刊專欄撰寫一篇〈一畫難求行情穩健勁揚.王懷慶金石為開挑戰新紀錄〉的專文,探討王懷慶當年的行情走向,那曾經是華人藝術市場最高峰的一年,無論現代與當代藝術皆極其蓬勃。隨之而來的2008年,雖遭逢全球性金融海嘯的襲擊,中國當代藝術是受打擊最重的項目之一,有些至今尚未全面恢復。然而,當年度王懷慶的拍賣成交金額達到3.5億台幣(US$11,126,618。數據來源Artprice.com資料庫,以下同)的首波高峰,未受過多撼動,相對穩健。






八年過去,2016年王懷慶的拍賣市場迎來另一波高峰,當年度拍賣成交總額達到近3.7億台幣(US$11,447,445),為藝術家個人前所未有最高的成交量。多年之後,王懷慶的畫作依舊是「一畫難求」,在拍賣市場上每年僅偶然可見一二幅油畫現身。王懷慶早年自海外發跡,不僅曾遊學美國,參加海外展覽,如法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澳門與日本,市場集中於海外華人收藏圈。


曾經牆外開花牆內香,如今主力市場在大陸


大陸的《澎湃新聞》如此形容王懷慶的市場狀況:「⋯王懷慶如今是市場中『隱士』般的人物。拍場上常常好幾年都見不到他的作品,但一旦出現也常常會創造高價。(2021年)5月的北京春拍中,王懷慶的《永字八法》即創下了7187.5萬元(人民幣)的拍賣紀錄。王懷慶市場最早興起於2008年第一個當代藝術熱潮前後,作為吳冠中的弟子,他中西結合的作品在海外受到追捧,因此,有人稱其為『牆外開花牆內香』。不過隨著中國藝術市場話語權逐漸回歸,他的作品也逐漸被內地美術館重視,也炮製了眾多高價。」


就市場面而言,王懷慶的作品的確最早出現於1991年9月香港佳士得的拍場,而後零星出現於每年香港的拍賣會上。台灣的拍賣公司從2000年秋拍後才首次見到。1990年代王懷慶最早進入商業市場,在香港漢雅軒和新加坡斯民藝苑展出。1999年後與台北的大未來畫廊首次合作。而大陸的拍場一直到2006年才見到上海拍賣行的推薦,起步甚晚。




所謂「牆外開花牆內香」,王懷慶在大陸也享有高知名度。他是吳冠中先生的得意門生,而恩師從不吝於對外稱讚他的才情。除了早年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收藏有王懷慶的作品,上海的龍美術館也收藏王懷慶的油畫大作。根據拍賣數據分析,王懷慶自2000年以後至今(2023年),市場的「地理分布」,主要落在中國、香港和台灣三地,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6.39%、36.72%和16.89%。而據報導,王懷慶已經至少8年登上「胡潤中國藝術榜」,雖作品相對稀缺罕見,但仍能激起市場漣漪。


潛居北京的王懷慶,除了出席展覽之外,鮮少現身公眾場合。最近一次參加的畫展是2021-2022年間母校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的「縱橫:王懷慶藝術展」大型回顧展,展出七十餘件作品,藝術跨度有五十年。並邀請二十多為專家學者出席參與藝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界泛起王懷慶現象。該博物館也獲王懷慶本人捐贈多幅作品豐富館藏。


儘管藝術家一貫的低調而神祕,宛如隱士般的存在。然而他的作品在華人藝術市場仍有相當能見度。在本文附表的「王懷慶作品二十大拍賣成交排行」,分別在2021年和2022年都有新名次的加入,尤其藝術家目前拍賣最高價紀錄為《永字八法》,2021年在北京永樂拍賣公司所創下,成交價7187.5萬人民幣(US$11,176,562)。




吳冠中力推的得意門生


王懷慶,別名王懷,中國第三代油畫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一級畫師。1944年出生於北京,父親曾是木工勞動者,期許孩子將來能務實當工人易求溫飽。然而王懷慶自小耳濡目染古老原木的拆解榫卯結構,早已埋下藝術種子。母親慈愛包容,頗能鼓勵並支持王懷慶跟著兩位喜愛藝術的兄長,一起塗鴉繪畫,成長於1950年代的貧困年代,生存尚且不易,何況學習美術,多年之後,王懷慶仍感恩於母親當年的默許支持。


1959年王懷慶15歲時,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高中班,受嚴格且規範的繪畫基礎訓練,學習蘇聯式寫實繪畫教學。王懷慶課餘期間透過友人上教堂帶回的文藝復興時期圖畫明信片,臨摹圖畫並將之放大,獲取西方近代藝術的啟蒙,並使其學習更為廣泛。他的圖畫表現優異,作品《鋼鐵工人》曾經獲得1959年印度香卡國際兒童繪畫展獎。1960年木刻版畫作品《景山公園》參加蘇聯莫斯科國際兒童畫展,繪畫基本功扎實發展。1964年20歲時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不久中國大陸推行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迫大量繪製宣傳畫。1970年隨學校到河北農村勞動改造,過集中營式的農村生活,期間他也隨吳冠中先生繪畫寫生和學習為人之道。


1971年起被指派至人民解放軍部隊擔任舞台美術設計工作,假日偷閒從事自己熱愛的油畫和水墨創作。文革經歷對於擁有自由創造靈魂的人都是磨難,經歷過其中的王懷慶,至今仍覺得苦澀。吳冠中先生就曾表示,感受到了王懷慶「藝術中潛伏的悲劇意識」。




1972年28歲時和美術學院同學徐慶慧結婚,兩年後生下女兒王田田,後來女兒也學藝術,一家人都是藝術人。1975年至1978年期間,隨著文革結束,他在業餘時間大量研習油畫、連環畫和插畫作品。因不滿足於現有成就,1979年王懷慶以35歲大齡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碩士班繼續深造,並師從張仃、吳冠中、祝大年、袁運甫等中西畫大師先生,精進繪藝。


1980年在學期間,策畫「同代人畫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同代人油畫展,王懷慶展出八幅作品,這次的展覽可謂是中國美術館自1963年開館以來首次由民間舉辦的團體展覽,它也開啟中國美術館有償收藏作品的先例。王懷慶的《伯樂像》、《初雪》、《棗樹》等經典作品都蒙館藏。同年,王懷慶也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為官方認定的美術家身分。1981年正式取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碩士學位。隔年以《畫家的母親》參加法國春季沙龍展,隨後於1983年調回北京畫院任專職畫家,經常參與海內外展覽。




1980年代前期在中國美術界有傷痕繪畫與鄉土寫實繪畫兩大主流,王懷慶也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寫實風格作品。如1983年的《秋玉米》、《黃河水》和肖像畫,1984年作品《博》獲北京市美術協會收藏、1985年作品《四月》為中國美術館收藏,1986年《故園》、《三味書屋》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1985年王懷慶也參加黃山舉行的全國油畫研討會。接著,中國當代藝術思潮進行巨大的變革,不滿於左傾的社會寫實窠臼、藝術長期政治化,以人為本的85新潮現代美術運動因運而生,促進了當代藝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


明式家具的啟發 書法意識的繪畫


恩師吳冠中早年熱愛寫生,他從江南風景魯迅故鄉,領略粉牆黛瓦的黑白簡潔美感。而學生王懷慶也受其感召,在隨之走訪江南老屋故居的建築中,發現傳統建築空間蘊藏的巨大美學與能量,《故園》與《三味書屋》的渾厚質樸風格,都是其中備受推崇的作品。


王懷慶多年累積的創作能量,在兩年的旅美考察期間醞釀極大的轉變。1987-1988年間擔任美國OCU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訪問學者,期間參觀美國博物館與美術界,大開眼界,並發表作品。1988年攜眷自美返國,謝絕一切採訪與報導,決心閉門畫畫。沉潛之後,他的創作有了令人驚豔的展現。


他將《故園》舊作重新改造詮釋參展1989年全國第七屆美術作品展,作品為上海美術館收藏。1990年他創作了一系列以明式家具和東方建築的作品,如《雙椅》、《白襯托得立木四根》、《有一扇到另一房間的門》、《黑窗格剪碎白窗紙》。此外,他也一方面開始創作中國水墨畫作品,中西並進。




1991年以太師椅為發想,創作出《大明風度》巨作,參加中國美術館的首屆「中國油畫年展」獲得金牌獎,造成藝壇轟動。此作見證此明式家具系列正式成為他的風格轉折點,東方家具簡約古雅,將之解構抑或組構,黑白空間,充滿文化自信力度的布局構成為他的最大特色。有人說,他的黑白油畫創作和法國藝術家蘇拉吉(Pierre Soulages)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王懷慶的東方底蘊與工藝舞台設計多年的背景加持之下,繪畫空間更添加歷史感與書畫意識。


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王懷慶在新加坡發表一批中國水墨作品,結合女體與靜物畫,帶有幾分東方馬諦斯的味道,然個人新意亦足。吳冠中在1994年展覽圖錄序言中,如此寫道:「新竹高於舊竹枝,王懷不步我的腳印,不步前人的現成腳印,願他為探新境而寧摔死深谷。確乎,他沒有留戀早期的榮譽,不作榮譽的囚犯;他不學舌;在經濟大潮中頭腦迄今未發昏。我盼望,珍視疾風中永遠有勁草。」對於高足的新作多所鼓勵。




空間與時間。優雅沉穩文化之大美


王懷慶對文化有迫切的危機感,他生長於人文寶藏豐富的北京城,卻感嘆於舊時代美好傳統的快速崩解,經過深沉的內化思考,有段時間他努力尋覓歷史的吉光片羽痕跡,鍾情於傳統民藝建築構造,著迷於古玩市場裡的舊瓶瓦罐、窗花木雕、家具元件的濃厚韻味。進而關注繪畫中的色彩結構空間的對應、和諧關係。他的繪畫臻至成熟,創作出《夜宴圖》、《大音無聲》、《金石為開》、《坐具肖像》等文化底蘊深厚的主題作品。1998年,王懷慶的作品參加受全球矚目的古根漢美術館「中國藝術5000年展」,作品收錄《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他的藝術在海內外都獲得矚目。


2000年過後,王懷慶更有自信地創作一系列巨幅大作,如《一生萬》、《無家的家具》、《房中房》、《五千歲》、《天工開物》、《高山流水》、《福在其中》、《飛天》等,有古老文化符碼,更繁複華麗的空間創造。


王懷慶性格審慎嚴謹,自我要求很高,所有創作親力親為,因此作品在市場上極為稀缺,為了更貼近小資收藏家。2002年,應西班牙Poligrafa版畫公司與大未來畫廊之邀,赴巴塞隆納製作五幅銅版畫。Poligrafa曾為趙無極與朱德群等大師合作製作版畫,具有象徵意義。




王懷慶將明式家具黑白化、抽象平面化,而在後來的創作中將平面化的結構予以立體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演進。他先在平面的繪畫中,添加拼貼的元素,二維結合三維,最後以立體裝置的方式詮釋他的藝術全面思考。王懷慶曾在他的創作自述中提到:「用『折』與『疊』替代傳統意義的『雕』與『塑』——新立體」。以此完成他的創新研究。他的藝術還應該包括了時間的第四維,所以他曾經說過「縱橫是空間也是時間。」而這個縱橫的意義,也正是一兩年前他的回顧展的標題,概括了他的藝術縱深。


七十歲的前後幾年間,王懷慶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一生萬」個展,還有日本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舉行「出山-王懷慶個展」,寫下人生階段里程碑。而2024年王懷慶將迎來他的八十大壽,他的藝術或許再次受到美術收藏界的關注,也許盛大的回顧展將指日可待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