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莊喆
羅芙奧季刊第49期 / 2024-11-05
![]() |
莊喆攝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回顧展現場 (魏品和攝影) |
今年九十高齡的旅美華人藝術家莊喆,獲邀於2024年10月26日起於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舉行「元氣淋漓—人間90莊喆特展」,展期至2025年4月6日,館方自美國、法國、上海、新加坡、台灣借展百餘件作品,涵蓋1960年代早期作品,至千禧年後的近期作品,讓藏家們得以一飽眼福。
回顧莊喆在美術館的回顧展,平均十多年能遇上一回。201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他舉辦「鴻濛與酣暢」八十回顧展。在此之前,1992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也辦過一場回顧35年創作生涯的個展。其創作備受美術界的重視,也有海內外知名機構與藏家收藏。
巴黎龐畢度中心於2021年5月宣布典藏了兩幅莊喆的畫作:一幅是1964年代直式構圖,帶有東方墨韻渲與拼貼的早期作品,另一件是1981年橫式構圖大留白的淺綠色抽象畫,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特色。此次典藏計畫是透時任國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巴文中心)主任連俐俐,和巴黎畫商莎賓.瓦季尤(Sabine Vazieux),合力促成。龐畢度中心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曾經擔任1997年德國文件大展的藝術總監,經她挑選的作品,再由藝術家莊喆捐贈,這些精采的收藏補上博物館闕漏的華人抽象畫家名單,另一位同時獲典藏的同為「五月畫會」成員馮鍾睿(1934年生)。
莊喆的繪畫受到北宋山水的啟發,他也心儀崇仰明清八大山人、石濤、陳洪綬與徐渭等大師,追求超凡脫俗。莊喆出生於中國大陸,略晚於趙無極和朱德群,但在台灣發展和建立其藝術脈絡,又經常往來於國際,對於西方的前衛藝術有深刻的理解。莊喆能以新的觀點,和「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等同代藝術家切磋,從而因自身的家學淵源,形成極為豐富且有涵養的藝術觀。莊喆從十來歲時即臨摹古典山水人物,回顧他一生的漫長和精彩,難怪能描繪出一幅幅瀟灑和諧的藝術創作。
出身藝術世家 看盡山水古畫之美
1934年莊喆出生於北京,父親莊嚴(本名莊尚嚴,1899-1980)、母親申若俠(1906-2006)。父親莊嚴畢業於北大哲學系,曾赴日本研究考古,他同時是古文物專家、藝術史家以及書法家,以瘦金體書法聞名。莊喆為家中三子,長兄莊申(1932-2000),後成為藝術史學家,創辦香港大學藝術系;二哥次子莊因(1933-2022),後為知名文學家與詩人,筆名桑雨;弟弟莊靈(1938年生),後為知名攝影家。他們的父親每天勤練書法,孩子們一旁拉紙磨墨學習,父親喜愛書寫行草,運筆形式抑揚頓挫,字體大小疏密變化,空間調配等,皆是視覺的基本訓練,也融入莊喆兄弟們的藝術DNA之中。
莊喆從小受書香世家的薰陶,出生時父親時任北平故宮古物館第一科科長。後因大陸政局變化,故宮文物準備南遷。80鐵箱珍藏的精美古物字畫,於1935年選送英國倫敦展覽,莊嚴被指派為中文秘書,負責押運。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後,赴英展出的文物,再加上其他故宮珍品,又由莊嚴安排藏匿避禍。戰爭期間人力短缺,多為莊家人協助看管文物。南方氣候潮濕,裝箱的書畫需取出晾曬防潮。戰爭時期年幼的莊喆等兄弟,總會在一旁協助,父親會逐漸講解名畫的典故。父親擔任運送故宮文物的重責大任,一家人隨之從北京遷徙,西遷又南遷,經上海、南京,湖南的漢口、長沙,至桂林、貴陽、重慶,再返回南京,幾年間辛苦奔波。
莊嚴於故宮博物院偏安南方時的兩位同事—劉峨士(1914-1952)和黃異(本名黃居祥,1909-1954),他們是莊喆的繪畫啟蒙老師。劉峨士畢業於北平藝專,曾受西畫訓練,擅長臨摹古畫;黃異則是民俗人物畫專家,以墨描邊,非正統人物畫法,頗具特色。莊喆年幼時跟隨父親輾轉於大陸各地,看盡山川名勝之美。曬晾書畫,默默浸淫於古畫文化的滋養。據說當時莊家人在睡前享受天倫,一起玩著他父親自創的「名畫接龍」遊戲,唱名古畫的朝代、作者和畫名等,這些經典書畫在莊喆的腦海裡已經深刻牢記著。
二次大戰結束,1946年莊喆就讀於南京朝天宮小學和市立第一中學。曾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講,被老師發現,原來莊喆正在速寫老師的肖像,畫中人物頗為傳神,師長非但沒有處罰,還驚喜地留下那張圖畫。莊喆會畫畫的名氣因而在校園傳開。
1948年後,他的父親押運故宮國寶跨海來台,從台中糖廠、霧峰北溝、最終落腳於台北外雙溪。職位也從協助清宮清點的事務員,到古物館科員、科長、館長,最後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莊喆初抵台時年僅15歲,歷經戰爭和不斷遷徙,走遍大江南北,莊家人經歷過多數人不曾有的驚險與震撼,培育出莊家兄弟各領風騷的文藝專業。
遷居台灣學習西畫
莊喆和兩位兄長就讀於省立台中二中,從霧峰搭乘台糖南投的支線火車前往台中,課餘時到車站旁父親的同事劉峨士和黃異先生家,看他們畫畫為樂。高中畢業,考前到省立一中美術老師王爾昌先生(北平藝專畢業)指導,學習素描基礎。1954年以優異的術科成績,考進台北的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進入大學學習後,莊喆確定了終生將以創作為志業。他喜愛寫生,寒暑假返家,還為家人畫像,也到鄉野田間對著自然寫生。他曾說在師大的課業,唯一受惠的是炭筆素描,對近代西方繪畫僅是摸索,深悉不是模仿自然,應透過不同觀念再現自然。
莊喆是思想自由的年輕藝術家,亟思突破固有僵化的觀念。1958年美術系畢業後加入「五月畫會」前衛團體,全心投入抽象畫,思考中西繪畫走向抽象階段的結合。1959年他獲邀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總共參加過四次展出(其他為1963、1965、1973年度)。
1961年莊喆與小一歲的師大同窗馬浩結為連理,馬浩是畫家,也是「五月畫會」成員,尤其以陶藝創作聞名。1962年開始,莊喆往抽象探索,以渾然手法表現自然,採用快速的技法,使畫面呈現流動之感。早期的作品抒情飄逸瀟灑,後轉而知性沉著凝重。為了增加形式的豐富,他開始思惟更多的創新。
1962-1963年後採用拼貼(collage)技法,將棉紙黏貼於畫布,兩種媒材並用。對油彩沖水,營造出潑彩渲染的效果,黏糊著溼答答的紙片皺褶衍生多變的圖像,或刮或挖,大膽破壞,找出中西方皆能融會貫通共賞的審美。莊喆其行為動作伴隨著繪畫留下形跡,也是一種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畫面裡加入比例不小的中國文字,粗粗黑黑的線條,寫意的方塊字成為構圖的一部分,融合古詩和現代詩的作法,既傳統又當代。透過西方的表現手法,在結構空間中展現東方精神。
莊喆的藝術受到學術的肯定,頗有佳評。如1962年以書法線條結合潑彩的《雲影》油畫,獲得香港國際繪畫沙龍金牌獎。1965年參加國泰航空公司舉辦的「亞洲代表畫家巡迴獎」,獲得台灣區首獎。1963年至1973年間,莊喆曾執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擔任教職。另一方面,莊喆也頗富文彩,尤其是藝術理論的見地,於1964年他大量地發表寫作。經常在書報雜誌中可見他的精闢觀點。後來集結24篇章成《現代繪畫散論》一書,由文星書店出版,被譽為是台灣戰後現代繪畫運動的重要史料。
1965年莊喆於台北的國立台灣藝術館舉辦首次個展,也確立了他的時代地位,在台灣畫壇仍顯荒蕪保守的1960年代,莊喆等五月、東方畫會藝術家,鼓吹創新與自由,堪稱拓荒的前衛藝術家。溫文儒雅的莊喆,以文學詩詞的情感去觀想大自然,逐漸實踐抽象的繪畫之道。
獲得洛克斐勒基金會贊助赴美留學
1966年獲得美國洛克斐勒亞洲美術基金會贊助,赴美國考察世界藝術一年。同年轉往紐約,曾擔任抽象表現主義雕塑家西摩爾.立普頓(Seymour Lipton, 1903-1986)短期助手,藉以了解材質的特性與三維空間的創作。1968年繞道歐洲訪問,在巴黎停留半年,遇見朱德群、趙無極、彭萬墀、熊秉明和夏陽等藝術家,相互交流,遊覽歐洲各國後始返回台灣。
1972年離開台灣,移居美國中西部密西根州的安娜堡(Ann Arbor),地處郊區,以農莊馬廄改裝為畫室。莊喆住在鄉間田園生活達14年之久,寧靜的環境讓他得以靜心自省,使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期間對過去產生懷疑,對於抽象畫感到不滿,希望重現中國山水精神。他沉潛創作,還進入密西根大學,重新修讀美術史。回顧1970年代抽象畫的作品命名,隱喻了宇宙萬物大自然的山水形質:春夏秋冬、江河湖海、樹木、天光、雲彩、殘寂、人物⋯。莊喆的山水畫常出現大塊空白,有時用以襯托山石的冷凝堅實,給予冥想的空間。
1978-1982年提出「第三條路」的概念。開闢新路,意指不再追隨西方,也不走回中國畫的教法,進入現代畫的傳承,強調自由抽象繪畫觀。莊喆曾寫道:「這條路沒有課程設計要你一步步去跟隨,卻可以憑個人的本能、潛能去試探鑽研。」
「不是老子,不是莊子,我的山水自有我的意思。」莊喆以此為他的山水畫說法,期許自己「想給傳統一個新樣貌」。他長期隱居於美國鄉間,或許孤獨,但並未與外界隔絕。1986年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贊助返回台灣,擔任國立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一年,並於台北龍門畫廊發表新作。隔年又受中國美術家協會之邀,與王無邪共同展覽於北京中國美術館,在華人藝術圈備受敬重。
1987年至1992年期間,又搬遷到美東距紐約北方三十里的都擺渡鎮(Dobbs Ferry),哈德遜河邊廢棄啤酒廠改造的畫室,終於走近都會人群。有感於工業對自然環境的摧殘,化腐朽為傳奇,他會撿拾一些漂流木或現成物,以木材鐵和其他廢料與畫布結合,更進一步擴充為集合藝術,創作為三維空間的雕塑或裝置,藝術家稱之為「哈德遜系列」。在他的抽象畫中,出現有「城市」相關的題材,思索當代的人文景觀。他使用工業棉紙畫羅漢像及綜合媒材的浮雕「臉系列」和「造像系列」。樸素自然、單純而美好的繪畫樂趣。1994年後他又遷至紐約的下東城四街,開啟曼哈頓時期。
回歸初衷 嚮往山水精神
1990年代探索臉相的主題,以複合媒材繪寫,形式自由,以筆勢牽引解悟形象,不拘泥於傳統,情感流露才是視覺的核心。人物冊頁圖像,或以報章雜誌拼貼再繪畫,都是莊喆造像的符碼。他試圖在作品中連結現實生活的存在,賦予創造的意義。千禧年後,莊喆透過古代作品,創作出「柏岩變奏」系列及「雪舟破墨山水變奏」系列,回歸早年嚮往宋代山水畫的精神追求。而為了向二哥莊因祝壽,想送羅漢像給他,翻看史料參考了五代貫休的羅漢尊者畫像,完成了一卷16張的羅漢造像給兄長。期間,因投入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又另外一連創作出尺幅夠大的「十六羅漢像系列」,這批作品後來被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2015年莊喆為北美館的回顧展,在創作自述中總結其歷年創作,分為四個階段:「開始」(1958-1972)、「融薈」(1972-1987)、「辯證」(1987-1992)、「綜合」(1993-2014),過去二三十年,綜合了前三個階段,延續特色更往前探索,他稱之為「山水人系列」,也是他晚年的階段。
莊喆的創作風格貼近於他生命行旅的軌跡,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發展出各不同的繪畫風貌。更不可忽視的,根源於藝術世家的背景,以及他對中國山水畫的孺慕崇仰,甚或走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的山水情懷,涵養出莊喆寧靜儒雅包容又和諧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
莊喆的代理畫廊與藝術市場概況
1970年代後莊喆長期旅美,但與台灣的聯繫未曾中斷。他和成立於1975年的龍門畫廊有多年合作情誼,自1978年起到2002年龍門畫廊結束台北業務遷往上海,期間合作的個展至少有11次之多,平均每兩年即舉辦一次個展。該畫廊對莊喆藝術的推廣卓有貢獻。自1989年起也與香港藝倡畫廊合作多次個展,廊主金太太推崇海外華人藝術家不遺於力,也曾為莊喆舉辦過三次個展,協力開拓香港等海外市場。
莊喆曾於1998年前往北京中央美院第四工作室講學一個月,且1999年任高雄師大美術系客座教授一學期,足見與故鄉的聯繫頗深。旅美期間,與美國當地的畫廊也多有合作,尤其是紐約的芬里畫廊(Findlay Galleries),自2006年為其代理畫廊,累計至2021年至少為他舉辦過七次畫展之多。
台北的亞洲藝術中心從2005年起代理莊喆,一直到2020年都有不定期舉辦其個展,發行畫冊並至赴海外參展,對藝術家的推廣有目共睹。前文所述,促成龐畢度中心典藏計畫的法國瓦季尤畫廊(Galerie Vazieux),從2015年開始合作聯展至今,2019年以個展形式推薦,目前為主要代理畫廊。各家畫廊不僅在畫廊展出,也參加大型藝術博覽會,如藝術巴黎(Art Paris)、香港巴塞爾以及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瓦季尤皆主推莊喆作品,據悉期間多能成功售罄,市場反應良好。
莊喆的公共收藏,包括巴黎龐畢度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廣東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及美國博物館和私人企業等,合計至少45家。藏家遍布全球,美國、香港、台灣都是主力,當然因為代理畫廊之故,台灣的莊喆藏家比例應該還是最高的。然而根據Artprice統計歷次拍賣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24年間交易金額約US$9,772,480(約3.1億台幣,不含傭金),以拍賣市場地區占比,台灣地區佔總成交金額的42.89%,香港居次38.80%,美國12.63%,中國大陸3.44%,新加坡1.33%,其他地區0.91%。
而二級市場,自1992年3月蘇富比首度在台北舉行拍賣會,一幅60號莊喆的畫作就收錄其中。同年4月也有一幅50號莊喆油畫在香港蘇富比上拍,都分別拍出30萬台幣落槌,和8萬港幣落槌。至此,他的畫作經常可見於台港兩地拍賣會,目前拍賣排行最高價是2019年春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的巨幅油畫《無題》,畫幅有三米寬,成交金額含傭金137萬500港元(約US$173,158或約565萬台幣);其次是2008年台北羅芙奧春拍的《夜之城》,畫幅有兩米寬,成交金額472萬台幣(約US$155,238)。過去三十年來,藝術家的行情相對穩定,沒有太劇烈的漲跌,2008年和2019年因為金融海嘯和代理畫廊加入,為兩個行情高峰,未來價格仍值得期待。
九十歲的莊喆先生,他的作品回到他在台灣生活最久的霧峰,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在知名建築師打造的美術館內展出,令人期待。各地的藏家應該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前往觀賞,品味現代文人的抽象圖繪與寫意風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