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ZaoWouki #YunGee #PanYuliang #ChuTehChun」標籤的文章

拍賣市場觀察──海外華人藝術再造新猷

圖片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7 藝術與投資第七期 / 2004-03-01 華人學習西畫的淵源肇始於十九世紀末,當時跨洋學藝的人寥寥無幾,如弘一法師李叔同(日本)、李鐵夫(美加)。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留洋的藝術家也僅是少數,一直到1919年官方首次推行了「勤工儉學」政策後,才逐漸有較多的留洋學生,其中以日本、法國人數最多,美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次之。這些留學海外的美術家們,多數後來返回故里,能夠堅持走藝術之路者無多;而少數則移民海外,甚至直至終老,能在藝術創造方面有所成就的藝術家更是滄海一粟。隨著時代的車輪,藝術運動持續的向前發展,後起的藝術家追隨前人腳步,朝聖地點則從巴黎移轉到藝術新都紐約,共同投入戰後美國蓬勃發展的當代美術運動行列。而不論是二十世紀初或世紀末飄洋過海的藝術家、移民者,抑或台灣六十年代後因現代美術觀念引入,興起留學潮的美術留學生,現在藝術界都泛稱他們為「海外華人藝術家」。 「海外華人藝術家」長年客居異鄉,他們的作品總是添上幾分異國的風情,贏得不少收藏家的鍾愛。此外,他們多半經過外國畫商的經營代理,客觀來說,也擴大其市場版圖,提高了收藏的附加價值。海外華人藝術家是拍賣市場的常客,已身故的藝術家:常玉(法國)、潘玉良(法國)、林風眠(香港)、丁衍庸(香港)、朱沅芷(美國和法國)、趙春翔(美國)、唐海文(法國)、陳蔭羆(美國)、龐曾瀛(美國)、熊秉明(法國)等;到仍在世較為年長的藝術家,如趙無極(法國)、朱德群(法國)、丁雄泉(美國和荷蘭)、林壽宇(英國)、魏樂唐(美國)、張義雄(法國);還有中青輩藝術家則有黃志超(美國)、韓湘甯(美國)、莊(美國)、楊識宏(美國)、葉子奇(美國)等。多年來他們的作品各有其收藏群的支持,近兩年因拍賣交易活絡,早期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行情已經創下新的紀錄,中青輩雖然還未出現漲勢,卻是值得投資的潛力股。 一、 2003年趙無極畫作拍賣交易量創歷年新高 從1990年代初期台灣收藏界出現一波「海外華人藝術家」的收藏風潮,這些藝術家的身分比較特別、物稀為貴,在台灣前輩畫家行列中分外突出,常玉、潘玉良二人的畫價曾經叱吒拍賣會,當時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推出了「雙玉爭輝」雙個展,二人的作品成為市場競逐的目標,讓藝術記者不由得要封他們為藝術市場的「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