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市場觀察──海外華人藝術再造新猷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7 藝術與投資第七期 / 2004-03-01
華人學習西畫的淵源肇始於十九世紀末,當時跨洋學藝的人寥寥無幾,如弘一法師李叔同(日本)、李鐵夫(美加)。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留洋的藝術家也僅是少數,一直到1919年官方首次推行了「勤工儉學」政策後,才逐漸有較多的留洋學生,其中以日本、法國人數最多,美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次之。這些留學海外的美術家們,多數後來返回故里,能夠堅持走藝術之路者無多;而少數則移民海外,甚至直至終老,能在藝術創造方面有所成就的藝術家更是滄海一粟。隨著時代的車輪,藝術運動持續的向前發展,後起的藝術家追隨前人腳步,朝聖地點則從巴黎移轉到藝術新都紐約,共同投入戰後美國蓬勃發展的當代美術運動行列。而不論是二十世紀初或世紀末飄洋過海的藝術家、移民者,抑或台灣六十年代後因現代美術觀念引入,興起留學潮的美術留學生,現在藝術界都泛稱他們為「海外華人藝術家」。
「海外華人藝術家」長年客居異鄉,他們的作品總是添上幾分異國的風情,贏得不少收藏家的鍾愛。此外,他們多半經過外國畫商的經營代理,客觀來說,也擴大其市場版圖,提高了收藏的附加價值。海外華人藝術家是拍賣市場的常客,已身故的藝術家:常玉(法國)、潘玉良(法國)、林風眠(香港)、丁衍庸(香港)、朱沅芷(美國和法國)、趙春翔(美國)、唐海文(法國)、陳蔭羆(美國)、龐曾瀛(美國)、熊秉明(法國)等;到仍在世較為年長的藝術家,如趙無極(法國)、朱德群(法國)、丁雄泉(美國和荷蘭)、林壽宇(英國)、魏樂唐(美國)、張義雄(法國);還有中青輩藝術家則有黃志超(美國)、韓湘甯(美國)、莊(美國)、楊識宏(美國)、葉子奇(美國)等。多年來他們的作品各有其收藏群的支持,近兩年因拍賣交易活絡,早期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行情已經創下新的紀錄,中青輩雖然還未出現漲勢,卻是值得投資的潛力股。
一、 2003年趙無極畫作拍賣交易量創歷年新高
從1990年代初期台灣收藏界出現一波「海外華人藝術家」的收藏風潮,這些藝術家的身分比較特別、物稀為貴,在台灣前輩畫家行列中分外突出,常玉、潘玉良二人的畫價曾經叱吒拍賣會,當時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推出了「雙玉爭輝」雙個展,二人的作品成為市場競逐的目標,讓藝術記者不由得要封他們為藝術市場的「天王」。接著,1995年約翰.法蘭寇與1997年羅伯.法蘭克兩次常玉專拍,以及1999年朱海倫的朱沅芷收藏專拍,使得常玉、朱沅芷二人的畫價更上層樓,突破千萬台幣的門檻。近年來由於大陸第一、二代油畫家的行情看漲,加上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供給明顯不足,趙無極成為近幾年最搶手的華人藝術家,目前最高拍賣成交價已突破三千萬台幣,2003年全球拍賣市場有近百幅趙無極的畫作成交, 成交金額超過一千萬台幣者共有6幅,該年全球拍賣成交量達到近台幣22億元,迭創有史以來趙無極畫作最大交易量--前一年的2002年也創歷年紀錄,但2003年成交量仍是2002年的兩倍有餘!從筆者製作的附表數據來看,趙無極是近兩年來的華人藝術市場首席明星,這是毋庸置疑的。1990年代初期,趙無極的流標率仍高,價位亦平平,1997年之後開始明顯上揚,1998年上海、北京、廣州三地舉辦「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之後,行情快速上漲。去年,法國網球場國家畫廊舉辦趙無極的大型回顧展,同時受封法蘭西學院美術院士的榮耀,以及後來紐約的新作品發展,都使得2003年他的聲勢如日中天。
趙無極定居巴黎五十多年,在法國自然有不少收藏群。法國市場向來是全球趙無極畫作交易件數最多的地區(平均佔四成),以小金額的油畫,水彩、水墨或版畫為主。而美國則是他在亞洲、法國之外的另一重要市場,從1950年代透過畫商在紐約定期舉辦畫展,因此美國有一定的收藏家支持,此地的市場以高價位的油畫為主。2003年紐約、舊金山的拍賣場上各自出現一幅千萬台幣以上的趙無極作品,躋入去年度趙無極最高拍賣價的排行前十名;倫敦去年也出現一件台幣千萬元的趙無極拍品。瑞士、德國、瑞典、荷蘭的小拍場,偶而可以尋見趙無極的版畫,但金額向來比其他地區低。儘管,趙無極近年的拍賣表現已經引起國際間的留意,然而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多趙無極的收藏群其實一直在台灣。無論美國、法國、英國或香港等地的拍賣,作品的流向最後泰半進入台灣藏家手中,讓人不得不為台灣地區的購買潛力與胃納量豎起大拇指。 從1999至2003年的五年期間,全球趙無極作品的拍賣交易量達到台幣5億6889萬元,其中94.6%來自油畫的交易。台灣是趙無極畫作拍賣成交量排行的第一名地區(台幣2億0069萬元),市場佔有率為35.3%;其次是香港的21.6%(約1億2312萬元);19.5%法國緊跟在後面(台幣1億1099萬元);中國大陸的趙無極市場佔有率僅有2.1% (約1203萬元),仍落於美國(10.3%)與英國(9.3%)之後。不過我們須留意,自從2000年之後台灣兩家外商拍賣公司撤離台灣市場,併入香港市場,並以香港為中心兼併台灣及新加坡為其腹地,近年成交量明顯放大。台灣本地的拍賣公司自然注意到此一競爭現象,需採取積極因應的作為,運用專業形象、以及高效率服務的在地的優勢。
根據趙無極前十名拍賣成交紀錄(頁25),幾乎全是1960年代的畫作,這段時期是趙無極創作力最旺盛的階段,畫作尺幅亦大,壯麗磅礡的氣勢容易贏得收藏家的芳心。然而就單價而言,作品稀少、尺幅較小的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的畫作單價卻是最高的,一號至少台幣20幾萬元,最高甚至達30、40萬元。趙無極的水彩、版畫的交易量都不大,價格成長也有上漲,但幅度較小。全球拍賣市場全年度趙無極的水彩或版畫交易量平均在台幣一千萬元以內。
二、 耆老朱德群的畫價上漲中
朱德群長趙無極一歲。在杭州藝專時期,趙無極卻是高了朱德群一屆的學長;兩人先後遷居巴黎,進而入法國國籍,畫風都由寫實轉向抽象風格,二人有諸多類似的學經歷,不免有瑜亮情結。很多人認為:同樣在法國學藝、求發展,趙無極的身家背景、際遇都比朱德群好,畫價行情也有明顯差距。然而,朱德群卻比趙無極早幾年受封法蘭西學院院士資格,榮獲法國政府的褒揚。因此市場普遍認為,當趙無極的畫價年年高漲之際,表現亦不俗的耆老朱德群,畫價一直被低估,現在沒有不漲的道理。 2003年2月號的《今藝術》以〈蓄勢待發的朱德群〉和〈未來潛力無窮〉為題,看好朱德群未來的市場。在此,我們用客觀的數據來補充說明,提供投資收藏家的參考。到目前為止,朱德群畫作行情仍然落後趙無極許多,平均一號單價甚至可以差距十倍以上。趙無極在全世界拍賣場上最高的成交紀錄──《1.4.66》,約售出為台幣3244萬元(500號作品),而在拍賣場上最貴的朱德群作品為 《萬綠叢中一點紅》(60F),則是台幣421萬元,它們皆是最近兩年的最新紀錄。的確,兩人的作品身價存在著極大的差距。1999年是全球華人藝術市場表現亮麗的一年,該年趙無極的年成交量為朱德群的四倍多,而到了2002、2003年成交量拉大至近十倍或十倍以上。
朱德群最受市場青睞的作品為1950、1960年代作品,或1980年代後期的雪景系列,在2003年以前平均畫價一號台幣一、兩萬元。其他時期的單價有時還不到台幣一萬元,甚至比起某些中青輩畫家還要便宜。市場人士們都認為,如此低估的價格,對國際地位崇高的老畫家而言,是有所虧欠的。去年8月朱德群的大幅畫作 《再生的氣韻》在上海大劇院揭幕,受到中國政府的禮遇。市場人士都預言,今年已經84歲的耆老美術家,就快看到畫價翻揚的前景了。 我們從附表的資料中可以看到, 2001年是朱德群近年來交易件數及交易量最少的一年,有明顯地退縮。其中與九二一地震後台灣地區景氣低迷有關。儘管2003年因為SARS肆虐亞洲,觀望氣味濃厚,使得朱德群的交易件數減少了,紀錄顯示僅有16筆成交,甚至不到1999年的35筆的一半,但卻締造了相近的成交量,成為1999至2003年以來成交量最大的一年。交易筆數減少、成交金額卻變高,可見朱德群的畫價在2003年出現戲劇性的成長。
近五年全球朱德群的拍賣總成交量約值台幣7473萬, 只達趙無極的13%而已,其中97%都來自油畫的交易。其中台灣市場囊括了43.8%的佔有率,名列第一,成交量約台幣3276萬元; 其次是法國有27.5%的佔有率,成交量約為台幣2053萬元;香港名列第三,台幣1739萬元成交量,佔有率為23.3%。由於朱德群的價格不高,拍賣市場以油畫的交易為多, 水彩、水墨的比重不大。此外,朱德群早期僅製作四組版畫,最近有版畫商和朱德群合作版畫製作,不過拍賣市場上他的版畫交易數極少。
三、 詢問度最高的早期海外藝術家—常玉
常玉至今仍是詢問度最高、最搶手的早期海外華人藝術家,一生的油畫作品估計僅兩百餘幅。因此,近年只要市場上出現他的作品,不論材質,幾乎都能夠締造近百分百的成交。前文我們提到了兩次專拍讓他的價格如日中天。後來,每年拍場難得一見的常玉畫作迭創紀錄,例如2001年的《含華吐瑞》、《四裸女》,以及2003年的《黑底花豹》,成交價都逾千萬台幣以上,後者更重寫常玉的新成交紀錄。近兩年,常玉的油畫單價行情從一號30幾萬台幣到一號55萬台幣之間;歷年來紙上作品的價位波動不大,每幅總價在數萬至數十萬之間。版畫小品由於輕巧可愛,價位和水墨素描差異不遠,每幅至少有6萬、7萬的身價,或最高可達10萬元左右。 法國巴黎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居美博物館已正式對外公佈:自2004年6月16日至9月13日舉辦「當代中國畫家常玉」畫展。這檔籌辦多年展覽將會延燒2003年趙無極巴黎回顧展熱度,再創海外華人藝術家的風潮。當然,我們又會看到收藏家們熱情追逐常玉作品的情景。
四、 大型回顧展刺激朱沅芷畫作的買氣
每年拍賣市場現身的朱沅芷畫作不多,平均成交件數不到十件,1999年因為前妻朱海倫的收藏專拍釋出數十幅作品,使得該年度有42幅作品的成交,創下朱沅芷歷年最高交易量,達到台幣5913萬2000元。此後交易量下滑,每年的交易量僅維持在一、兩千萬台幣而已,供給上十分缺乏。2002年市場上只有3件朱沅芷油畫的成交,但金額已有1652萬6800元。2003年有7幅朱沅芷的作品在拍賣會上找到買主,成交量為台幣3081萬6075元。
1992年朱沅芷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台灣的拍賣市場,該年有3幅作品的成交,成交量為台幣285萬3000元。那一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正好舉辦「朱沅芷紀念畫展」,逐漸引起台灣市場對朱沅芷的興趣。不過由於朱沅芷後人惜售,市場流通的作品無多,估計至今僅有百餘幅各式媒材作品在台灣市場流通。
依照國際藝術市場的慣例,當藝術家有大型回顧展的時候,往往能夠刺激市場的買氣,使流標率下降,促進價格上揚。今年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將舉辦朱沅芷回顧展。這是一個巡迴展覽,前一站在美國南加州的帕薩迪納加州藝術博物館。2003年11月15日該美術館為「朱沅芷的藝術與詩」展覽揭開序幕。朱沅芷自從 《吹笛者(自畫像)》創下一號120萬的紀錄之後,之前他的價格一般維持在10至20萬不等,舊金山時期「共色主義」風格最多到30萬以上的單價。在全球拍賣市場中超過一千萬台幣的朱沅芷作品不過三件,供給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2003年10月一幅1926年6號的《牛仔》在香港拍出價值台幣422萬元,平均一號達到70萬。這幅畫曾經出現在1999年10月17日的「朱海倫的沅芷世界」中曾以台幣175萬5000元成交,漲幅有140%。可見得他的行情已有蠢蠢欲動的跡象,只要作品不凡,拍出可觀的價格是可以期待的。
五、 潘玉良的女藝傳奇:中央電視台播映《畫魂》
潘玉良是民初少數傑出的海外藝術家之一,她的女性身分,在女性權力不彰的年代裡,無疑讓人更感欽佩。潘玉良出身青樓的特殊背景,常常為她的畫作增添幾分故事性,她的傳記也一直成為小說和電影的絕佳題材。李嘉欣(《畫魂》連續劇中飾潘玉良一角。該劇自2003年12月29日起在北京中央電視台播映。在此之前,女星鞏俐也曾在多年前的同名電影《畫魂》中飾演同一角色。在傳記電影與連續劇的話題之下,潘玉良的作品也曾為市場亟欲尋訪的目標之一。
潘玉良的市場行情除了1995年最為突出,那一年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她的回顧展。其實不論油畫或彩墨的材質,每年出現在市場上的潘玉良作品並不多。市場上不易找到潘玉良的作品,每年拍賣場上成交作品不到十筆。近來,除了台灣之外,北京、上海也零星出現潘玉良的畫作,但其中有些是重複出現的熟面孔。潘玉良的市場也有流通與供給不足的情形,其價格自然不會降低。潘玉良的作品多半被博物館收藏了,1977年潘玉良病逝巴黎,遺留大批畫作與遺物。隔年,她的學生王守義將它們帶回潘玉良的故鄉安徽,現在安徽省博物館即受贈了4000多幅潘玉良的繪畫與雕塑作品。因此,市場上可茲流通的題材並不算多。
一幅20號的潘玉良 《自畫像》油畫在2000年以830萬台幣成交,目前潘玉良的最高成交紀錄,一號單價約41.5萬元。目前一般潘玉良的平均單價一號在台幣10萬元左右。她的最高成交紀錄也尚未達一千萬台幣,相較於其他同期藝術家的行情,未來潘玉良價格升值的空間極大。
六、 其他海外華人藝術家
除了上述幾位「天王」級的早期海外華人畫家,輩分較低的藝術家亦有值得期待的升值空間。例如唐海文、龐曾瀛、丁雄泉、黃志超、魏樂唐以及「東方」、「五月」畫會的藝術家等。他們目前的行情不高,但市場範圍較大,對於有意入門的收藏家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不乏在美術創作上已有定位,但卻尚未反映到市場上,尤其拍賣市場中藏家易手的價位,有極大的升值空間。
就經營當代海外華人藝術而言,二手市場的拍賣市場與一手市場畫廊市場之間,扮演了相輔相成的角色。畫廊經紀代理藝術家、舉辦展覽,通常屬長效型的銷售、漸進式的策略,注重藝術家未來創作的發表,作品來源主要來自藝術家或收藏家;拍賣市場雖然也舉辦展覽,但屬短期性的銷售、多樣化的策略。拍賣市場以經濟導向,留意市場的動態,經營層面比畫廊更多元、活潑,銷售對象也比較廣泛,以舊作為主,作品提供來源為收藏家、畫廊、畫商,和未有畫廊經紀的藝術家或其家屬。因此,拍賣公司的存在,對於當代藝術市場也提供相當的輔助功能。
唐海文與龐曾瀛,兩位已故的旅法與旅美海外藝術家,一直到1990年代末才開始在台灣拍賣市場探測。他們早年創作油畫,後來多以紙上作品為主,尺幅多半不大,現在平均一幅紙本作品價位從台幣數萬元至20萬之間不等。早年旅居加州的陳蔭羆,也是幾年前市場新發現的早期海外畫家,他的畫價在畫商用心經營之下,一號單價平均介於台幣1萬到2萬元之間。2003年在香港甚至已經創下單幅一號21萬5000元,以台幣251萬元寫下新的個人紀錄。
紐約畫壇三劍客之一的丁雄泉,後來旅居荷蘭,前年的身體狀況,一度引起媒體的關切,別號「採花大盜」的他,風格鮮明,筆下柔情女兒情狀的女人圖像成為受歡迎的禮品、商品的圖樣,拍賣市場亦常常可見他的作品。 近兩年,拍賣會上油畫的平均行情在9000至3萬5000元之間。根據1999年《藝術家》雜誌〈藝術市場行情表〉資料,當時他的水彩拍賣行情平均一號1萬多元;彩墨在畫廊的定價為一才台幣8萬5000元。到了2002、2003年間,拍賣場上的彩墨的價位,搶手的拍品甚至可以出現一才20萬元的身價。
另外兩位紐約畫壇的三劍客是陳昭宏、黃志超,以及2000年病逝的姚慶章,他們無論對於風景、女性情態的描寫自有獨到的看法,目前雖然在拍賣場上尚未有亮麗的展現, 但絕對是值得觀察的藝術家,他們的價位從一號7000到1萬5000元不等。最近剛剛發表新作的韓湘甯,擅長點彩與寫實的技法,1970年代的照相寫實的都市街景、1989年之後發展的「黃山」系列,皆是較受歡迎的題材,拍賣行情平均一號台幣5000至6000元。現在每年拍賣幾乎都有葉子奇的花卉,他的畫作有固定收藏群,一號尺寸的平均價位在一萬元左右。
在幾位海外當代抽象畫家中,魏樂唐書法式的快意揮灑油畫, 近來也受到一些市場人士的支持,平均單價一號在9000至1萬4000元之間;莊將中國傳統和西洋繪畫做了生動的融合,他的畫價平均維持在一號台幣5000元;楊識宏的價位目前被低估,平均一號僅有2000至3000元。而走低限主義的林壽宇,早年旅居國外,他的作品在市場有穩定的支持者,近年行情的範圍較大,一號1萬至3萬元不等。
海外華人藝術家當然還不僅只於此,新一代台灣留學海外的畫家,1989年後從中國大陸一批留學風潮,在國際間建立了知名度,也是值得探究、觀察的對象。在2004年羅芙奧的春季拍賣徵件中,除了潘玉良、常玉、朱沅芷、朱德群之外,還收錄多位當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作品,期能提供收藏家愉悅的視覺享受,藉此機會進場收藏大師佳作或價值低估的藝術家,享受未來藏品增值的甘甜。
華人學習西畫的淵源肇始於十九世紀末,當時跨洋學藝的人寥寥無幾,如弘一法師李叔同(日本)、李鐵夫(美加)。而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留洋的藝術家也僅是少數,一直到1919年官方首次推行了「勤工儉學」政策後,才逐漸有較多的留洋學生,其中以日本、法國人數最多,美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次之。這些留學海外的美術家們,多數後來返回故里,能夠堅持走藝術之路者無多;而少數則移民海外,甚至直至終老,能在藝術創造方面有所成就的藝術家更是滄海一粟。隨著時代的車輪,藝術運動持續的向前發展,後起的藝術家追隨前人腳步,朝聖地點則從巴黎移轉到藝術新都紐約,共同投入戰後美國蓬勃發展的當代美術運動行列。而不論是二十世紀初或世紀末飄洋過海的藝術家、移民者,抑或台灣六十年代後因現代美術觀念引入,興起留學潮的美術留學生,現在藝術界都泛稱他們為「海外華人藝術家」。
「海外華人藝術家」長年客居異鄉,他們的作品總是添上幾分異國的風情,贏得不少收藏家的鍾愛。此外,他們多半經過外國畫商的經營代理,客觀來說,也擴大其市場版圖,提高了收藏的附加價值。海外華人藝術家是拍賣市場的常客,已身故的藝術家:常玉(法國)、潘玉良(法國)、林風眠(香港)、丁衍庸(香港)、朱沅芷(美國和法國)、趙春翔(美國)、唐海文(法國)、陳蔭羆(美國)、龐曾瀛(美國)、熊秉明(法國)等;到仍在世較為年長的藝術家,如趙無極(法國)、朱德群(法國)、丁雄泉(美國和荷蘭)、林壽宇(英國)、魏樂唐(美國)、張義雄(法國);還有中青輩藝術家則有黃志超(美國)、韓湘甯(美國)、莊(美國)、楊識宏(美國)、葉子奇(美國)等。多年來他們的作品各有其收藏群的支持,近兩年因拍賣交易活絡,早期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行情已經創下新的紀錄,中青輩雖然還未出現漲勢,卻是值得投資的潛力股。

一、 2003年趙無極畫作拍賣交易量創歷年新高
從1990年代初期台灣收藏界出現一波「海外華人藝術家」的收藏風潮,這些藝術家的身分比較特別、物稀為貴,在台灣前輩畫家行列中分外突出,常玉、潘玉良二人的畫價曾經叱吒拍賣會,當時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推出了「雙玉爭輝」雙個展,二人的作品成為市場競逐的目標,讓藝術記者不由得要封他們為藝術市場的「天王」。接著,1995年約翰.法蘭寇與1997年羅伯.法蘭克兩次常玉專拍,以及1999年朱海倫的朱沅芷收藏專拍,使得常玉、朱沅芷二人的畫價更上層樓,突破千萬台幣的門檻。近年來由於大陸第一、二代油畫家的行情看漲,加上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供給明顯不足,趙無極成為近幾年最搶手的華人藝術家,目前最高拍賣成交價已突破三千萬台幣,2003年全球拍賣市場有近百幅趙無極的畫作成交, 成交金額超過一千萬台幣者共有6幅,該年全球拍賣成交量達到近台幣22億元,迭創有史以來趙無極畫作最大交易量--前一年的2002年也創歷年紀錄,但2003年成交量仍是2002年的兩倍有餘!從筆者製作的附表數據來看,趙無極是近兩年來的華人藝術市場首席明星,這是毋庸置疑的。1990年代初期,趙無極的流標率仍高,價位亦平平,1997年之後開始明顯上揚,1998年上海、北京、廣州三地舉辦「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展」之後,行情快速上漲。去年,法國網球場國家畫廊舉辦趙無極的大型回顧展,同時受封法蘭西學院美術院士的榮耀,以及後來紐約的新作品發展,都使得2003年他的聲勢如日中天。
趙無極定居巴黎五十多年,在法國自然有不少收藏群。法國市場向來是全球趙無極畫作交易件數最多的地區(平均佔四成),以小金額的油畫,水彩、水墨或版畫為主。而美國則是他在亞洲、法國之外的另一重要市場,從1950年代透過畫商在紐約定期舉辦畫展,因此美國有一定的收藏家支持,此地的市場以高價位的油畫為主。2003年紐約、舊金山的拍賣場上各自出現一幅千萬台幣以上的趙無極作品,躋入去年度趙無極最高拍賣價的排行前十名;倫敦去年也出現一件台幣千萬元的趙無極拍品。瑞士、德國、瑞典、荷蘭的小拍場,偶而可以尋見趙無極的版畫,但金額向來比其他地區低。儘管,趙無極近年的拍賣表現已經引起國際間的留意,然而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多趙無極的收藏群其實一直在台灣。無論美國、法國、英國或香港等地的拍賣,作品的流向最後泰半進入台灣藏家手中,讓人不得不為台灣地區的購買潛力與胃納量豎起大拇指。 從1999至2003年的五年期間,全球趙無極作品的拍賣交易量達到台幣5億6889萬元,其中94.6%來自油畫的交易。台灣是趙無極畫作拍賣成交量排行的第一名地區(台幣2億0069萬元),市場佔有率為35.3%;其次是香港的21.6%(約1億2312萬元);19.5%法國緊跟在後面(台幣1億1099萬元);中國大陸的趙無極市場佔有率僅有2.1% (約1203萬元),仍落於美國(10.3%)與英國(9.3%)之後。不過我們須留意,自從2000年之後台灣兩家外商拍賣公司撤離台灣市場,併入香港市場,並以香港為中心兼併台灣及新加坡為其腹地,近年成交量明顯放大。台灣本地的拍賣公司自然注意到此一競爭現象,需採取積極因應的作為,運用專業形象、以及高效率服務的在地的優勢。

根據趙無極前十名拍賣成交紀錄(頁25),幾乎全是1960年代的畫作,這段時期是趙無極創作力最旺盛的階段,畫作尺幅亦大,壯麗磅礡的氣勢容易贏得收藏家的芳心。然而就單價而言,作品稀少、尺幅較小的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的畫作單價卻是最高的,一號至少台幣20幾萬元,最高甚至達30、40萬元。趙無極的水彩、版畫的交易量都不大,價格成長也有上漲,但幅度較小。全球拍賣市場全年度趙無極的水彩或版畫交易量平均在台幣一千萬元以內。

二、 耆老朱德群的畫價上漲中
朱德群長趙無極一歲。在杭州藝專時期,趙無極卻是高了朱德群一屆的學長;兩人先後遷居巴黎,進而入法國國籍,畫風都由寫實轉向抽象風格,二人有諸多類似的學經歷,不免有瑜亮情結。很多人認為:同樣在法國學藝、求發展,趙無極的身家背景、際遇都比朱德群好,畫價行情也有明顯差距。然而,朱德群卻比趙無極早幾年受封法蘭西學院院士資格,榮獲法國政府的褒揚。因此市場普遍認為,當趙無極的畫價年年高漲之際,表現亦不俗的耆老朱德群,畫價一直被低估,現在沒有不漲的道理。 2003年2月號的《今藝術》以〈蓄勢待發的朱德群〉和〈未來潛力無窮〉為題,看好朱德群未來的市場。在此,我們用客觀的數據來補充說明,提供投資收藏家的參考。到目前為止,朱德群畫作行情仍然落後趙無極許多,平均一號單價甚至可以差距十倍以上。趙無極在全世界拍賣場上最高的成交紀錄──《1.4.66》,約售出為台幣3244萬元(500號作品),而在拍賣場上最貴的朱德群作品為 《萬綠叢中一點紅》(60F),則是台幣421萬元,它們皆是最近兩年的最新紀錄。的確,兩人的作品身價存在著極大的差距。1999年是全球華人藝術市場表現亮麗的一年,該年趙無極的年成交量為朱德群的四倍多,而到了2002、2003年成交量拉大至近十倍或十倍以上。
朱德群最受市場青睞的作品為1950、1960年代作品,或1980年代後期的雪景系列,在2003年以前平均畫價一號台幣一、兩萬元。其他時期的單價有時還不到台幣一萬元,甚至比起某些中青輩畫家還要便宜。市場人士們都認為,如此低估的價格,對國際地位崇高的老畫家而言,是有所虧欠的。去年8月朱德群的大幅畫作 《再生的氣韻》在上海大劇院揭幕,受到中國政府的禮遇。市場人士都預言,今年已經84歲的耆老美術家,就快看到畫價翻揚的前景了。 我們從附表的資料中可以看到, 2001年是朱德群近年來交易件數及交易量最少的一年,有明顯地退縮。其中與九二一地震後台灣地區景氣低迷有關。儘管2003年因為SARS肆虐亞洲,觀望氣味濃厚,使得朱德群的交易件數減少了,紀錄顯示僅有16筆成交,甚至不到1999年的35筆的一半,但卻締造了相近的成交量,成為1999至2003年以來成交量最大的一年。交易筆數減少、成交金額卻變高,可見朱德群的畫價在2003年出現戲劇性的成長。

近五年全球朱德群的拍賣總成交量約值台幣7473萬, 只達趙無極的13%而已,其中97%都來自油畫的交易。其中台灣市場囊括了43.8%的佔有率,名列第一,成交量約台幣3276萬元; 其次是法國有27.5%的佔有率,成交量約為台幣2053萬元;香港名列第三,台幣1739萬元成交量,佔有率為23.3%。由於朱德群的價格不高,拍賣市場以油畫的交易為多, 水彩、水墨的比重不大。此外,朱德群早期僅製作四組版畫,最近有版畫商和朱德群合作版畫製作,不過拍賣市場上他的版畫交易數極少。
三、 詢問度最高的早期海外藝術家—常玉
常玉至今仍是詢問度最高、最搶手的早期海外華人藝術家,一生的油畫作品估計僅兩百餘幅。因此,近年只要市場上出現他的作品,不論材質,幾乎都能夠締造近百分百的成交。前文我們提到了兩次專拍讓他的價格如日中天。後來,每年拍場難得一見的常玉畫作迭創紀錄,例如2001年的《含華吐瑞》、《四裸女》,以及2003年的《黑底花豹》,成交價都逾千萬台幣以上,後者更重寫常玉的新成交紀錄。近兩年,常玉的油畫單價行情從一號30幾萬台幣到一號55萬台幣之間;歷年來紙上作品的價位波動不大,每幅總價在數萬至數十萬之間。版畫小品由於輕巧可愛,價位和水墨素描差異不遠,每幅至少有6萬、7萬的身價,或最高可達10萬元左右。 法國巴黎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居美博物館已正式對外公佈:自2004年6月16日至9月13日舉辦「當代中國畫家常玉」畫展。這檔籌辦多年展覽將會延燒2003年趙無極巴黎回顧展熱度,再創海外華人藝術家的風潮。當然,我們又會看到收藏家們熱情追逐常玉作品的情景。

四、 大型回顧展刺激朱沅芷畫作的買氣
每年拍賣市場現身的朱沅芷畫作不多,平均成交件數不到十件,1999年因為前妻朱海倫的收藏專拍釋出數十幅作品,使得該年度有42幅作品的成交,創下朱沅芷歷年最高交易量,達到台幣5913萬2000元。此後交易量下滑,每年的交易量僅維持在一、兩千萬台幣而已,供給上十分缺乏。2002年市場上只有3件朱沅芷油畫的成交,但金額已有1652萬6800元。2003年有7幅朱沅芷的作品在拍賣會上找到買主,成交量為台幣3081萬6075元。
1992年朱沅芷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台灣的拍賣市場,該年有3幅作品的成交,成交量為台幣285萬3000元。那一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正好舉辦「朱沅芷紀念畫展」,逐漸引起台灣市場對朱沅芷的興趣。不過由於朱沅芷後人惜售,市場流通的作品無多,估計至今僅有百餘幅各式媒材作品在台灣市場流通。

依照國際藝術市場的慣例,當藝術家有大型回顧展的時候,往往能夠刺激市場的買氣,使流標率下降,促進價格上揚。今年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將舉辦朱沅芷回顧展。這是一個巡迴展覽,前一站在美國南加州的帕薩迪納加州藝術博物館。2003年11月15日該美術館為「朱沅芷的藝術與詩」展覽揭開序幕。朱沅芷自從 《吹笛者(自畫像)》創下一號120萬的紀錄之後,之前他的價格一般維持在10至20萬不等,舊金山時期「共色主義」風格最多到30萬以上的單價。在全球拍賣市場中超過一千萬台幣的朱沅芷作品不過三件,供給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2003年10月一幅1926年6號的《牛仔》在香港拍出價值台幣422萬元,平均一號達到70萬。這幅畫曾經出現在1999年10月17日的「朱海倫的沅芷世界」中曾以台幣175萬5000元成交,漲幅有140%。可見得他的行情已有蠢蠢欲動的跡象,只要作品不凡,拍出可觀的價格是可以期待的。
五、 潘玉良的女藝傳奇:中央電視台播映《畫魂》
潘玉良是民初少數傑出的海外藝術家之一,她的女性身分,在女性權力不彰的年代裡,無疑讓人更感欽佩。潘玉良出身青樓的特殊背景,常常為她的畫作增添幾分故事性,她的傳記也一直成為小說和電影的絕佳題材。李嘉欣(《畫魂》連續劇中飾潘玉良一角。該劇自2003年12月29日起在北京中央電視台播映。在此之前,女星鞏俐也曾在多年前的同名電影《畫魂》中飾演同一角色。在傳記電影與連續劇的話題之下,潘玉良的作品也曾為市場亟欲尋訪的目標之一。

一幅20號的潘玉良 《自畫像》油畫在2000年以830萬台幣成交,目前潘玉良的最高成交紀錄,一號單價約41.5萬元。目前一般潘玉良的平均單價一號在台幣10萬元左右。她的最高成交紀錄也尚未達一千萬台幣,相較於其他同期藝術家的行情,未來潘玉良價格升值的空間極大。

六、 其他海外華人藝術家
除了上述幾位「天王」級的早期海外華人畫家,輩分較低的藝術家亦有值得期待的升值空間。例如唐海文、龐曾瀛、丁雄泉、黃志超、魏樂唐以及「東方」、「五月」畫會的藝術家等。他們目前的行情不高,但市場範圍較大,對於有意入門的收藏家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不乏在美術創作上已有定位,但卻尚未反映到市場上,尤其拍賣市場中藏家易手的價位,有極大的升值空間。
就經營當代海外華人藝術而言,二手市場的拍賣市場與一手市場畫廊市場之間,扮演了相輔相成的角色。畫廊經紀代理藝術家、舉辦展覽,通常屬長效型的銷售、漸進式的策略,注重藝術家未來創作的發表,作品來源主要來自藝術家或收藏家;拍賣市場雖然也舉辦展覽,但屬短期性的銷售、多樣化的策略。拍賣市場以經濟導向,留意市場的動態,經營層面比畫廊更多元、活潑,銷售對象也比較廣泛,以舊作為主,作品提供來源為收藏家、畫廊、畫商,和未有畫廊經紀的藝術家或其家屬。因此,拍賣公司的存在,對於當代藝術市場也提供相當的輔助功能。
唐海文與龐曾瀛,兩位已故的旅法與旅美海外藝術家,一直到1990年代末才開始在台灣拍賣市場探測。他們早年創作油畫,後來多以紙上作品為主,尺幅多半不大,現在平均一幅紙本作品價位從台幣數萬元至20萬之間不等。早年旅居加州的陳蔭羆,也是幾年前市場新發現的早期海外畫家,他的畫價在畫商用心經營之下,一號單價平均介於台幣1萬到2萬元之間。2003年在香港甚至已經創下單幅一號21萬5000元,以台幣251萬元寫下新的個人紀錄。
紐約畫壇三劍客之一的丁雄泉,後來旅居荷蘭,前年的身體狀況,一度引起媒體的關切,別號「採花大盜」的他,風格鮮明,筆下柔情女兒情狀的女人圖像成為受歡迎的禮品、商品的圖樣,拍賣市場亦常常可見他的作品。 近兩年,拍賣會上油畫的平均行情在9000至3萬5000元之間。根據1999年《藝術家》雜誌〈藝術市場行情表〉資料,當時他的水彩拍賣行情平均一號1萬多元;彩墨在畫廊的定價為一才台幣8萬5000元。到了2002、2003年間,拍賣場上的彩墨的價位,搶手的拍品甚至可以出現一才20萬元的身價。
另外兩位紐約畫壇的三劍客是陳昭宏、黃志超,以及2000年病逝的姚慶章,他們無論對於風景、女性情態的描寫自有獨到的看法,目前雖然在拍賣場上尚未有亮麗的展現, 但絕對是值得觀察的藝術家,他們的價位從一號7000到1萬5000元不等。最近剛剛發表新作的韓湘甯,擅長點彩與寫實的技法,1970年代的照相寫實的都市街景、1989年之後發展的「黃山」系列,皆是較受歡迎的題材,拍賣行情平均一號台幣5000至6000元。現在每年拍賣幾乎都有葉子奇的花卉,他的畫作有固定收藏群,一號尺寸的平均價位在一萬元左右。
在幾位海外當代抽象畫家中,魏樂唐書法式的快意揮灑油畫, 近來也受到一些市場人士的支持,平均單價一號在9000至1萬4000元之間;莊將中國傳統和西洋繪畫做了生動的融合,他的畫價平均維持在一號台幣5000元;楊識宏的價位目前被低估,平均一號僅有2000至3000元。而走低限主義的林壽宇,早年旅居國外,他的作品在市場有穩定的支持者,近年行情的範圍較大,一號1萬至3萬元不等。
海外華人藝術家當然還不僅只於此,新一代台灣留學海外的畫家,1989年後從中國大陸一批留學風潮,在國際間建立了知名度,也是值得探究、觀察的對象。在2004年羅芙奧的春季拍賣徵件中,除了潘玉良、常玉、朱沅芷、朱德群之外,還收錄多位當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作品,期能提供收藏家愉悅的視覺享受,藉此機會進場收藏大師佳作或價值低估的藝術家,享受未來藏品增值的甘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