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ChineseModernArt #Sanyu #LinFengmian #TaiwaneseArt」標籤的文章

從投資角度談華人西畫雕塑的行情消長

圖片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5 藝術與投資第五期 / 2003-09-01 大家都想要了解藝術家的市場行情?但畫廊、經紀商多半不願意公開藝術家的行情,需要倚重拍賣會成交紀錄當作參考資料。由於拍賣會是一個經過公開喊價競標的交易市場,符合供需的競爭原則,因此拍賣成交價自然成為一個界定藝術家畫價的主要依據,在本書所指的藝術家行情多指拍賣行情,多以台幣計價。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收藏家的心愛收藏,相信是多數收藏家關切的課題。為了配合「羅芙奧2003年秋季拍賣會」的活動推出,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此次拍賣主題「二十世紀華人藝術」的參拍藝術家之行情表現,並藉著圖表資料的輔助說明,提供有意參加拍賣的讀者一些參考資訊。 二十世紀西畫、雕塑拍賣市場歷經十餘年的風起雲湧,行情有起有落,如同股票市場各類股價格的漲跌互見。每位藝術家不同的作品價值,固然不應以尺寸、材質判定其價值,還須加入作品的風格品質、藝術性以及收藏家的情感因素等考量。不過,西方藝術市場早已行之有年,將畫家或雕塑家的拍賣成交價轉換成「價格指數」,藉此評估藝術家的行情表現。以近年拍賣市場當紅的華裔畫家趙無極為例,根據從1997年至2002年間的價格指數約有31%的成長率 ,也就是說1997年收藏家在拍賣市場以100美元買進一件趙無極的作品,到2002年為止其價值已經漲至131美元。 目前,台灣評析藝術家行情的方式,幾乎都是以單價方式,譬如油畫平均一號(兩張明信片大小)多少錢,水彩幾開多少錢,水墨一才(畫面長乘以寬,再除以900)多少錢等等。雖然不見得能反應藝術作品的實際價值,但也是市場多年來可資了解行情漲跌的依據標準。 台灣前輩畫家行情下滑、低價中青輩畫家可適時進場佈局 台灣藝術市場經過1990年代前後的狂飆期,為台灣前輩畫家創造數倍到十幾倍的漲幅,其中可從拍賣會看出端倪 。1990年12月1日台灣第一家本土拍賣公司「傳家」舉行第一場拍賣會,參與拍賣的人潮將台北忠孝東路四段的阿波羅大廈擠得水瀉不通。這場拍賣會上締造了台灣第一幅超過百萬台幣的油畫,也就是洪瑞麟的《礦工》,原本預估80至90萬 ,最後以180萬成交,引起眾人的驚呼,當時成交價平均每號為23至24萬元。 1990年代前期的畫廊、拍賣會以及收藏家等個個荷包滿滿,但隨著經濟轉弱,以及早期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