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雕塑─推薦作品:卡蜜兒.克勞岱 Camille CLAUDEL, 1864-1943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6 《藝術與投資》第六期 / 2003-12-01 卡蜜兒.克勞岱(Camille Claudel),,法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女性雕塑家。1864年12月8日生於法國北部埃納省(Aisne)的一個小鎮。卡蜜兒很早即展現泥塑(clay modeling)的天分,但母親對她學習藝術自始自終無法苟同。父親和弟弟保羅(Paul)是她在家中的精神支柱,在父親的安排下,請託雕塑家阿弗列德.布雪(Alfred Boucher, 1850-1934)為女兒的雕塑品評價,布雪對當時年僅15歲的卡蜜兒展露的純熟度感到驚奇不已,鼓勵繼續雕塑深造。十九世紀的巴黎美術學校(Ecole des Beaux-Arts)不招收女學生,但巴黎有數間學校允許招收女學生。於是,布雪將卡蜜兒介紹給自己在美術學校的老師保羅.杜波瓦(Paul Dubois)認識,藉此關係她得以進入柯拉何西學院(Académie Colarossi)學習,那一年是1881年,卡蜜兒終於得以落腳在兒時夢寐以求的巴黎。在此她每週要拿作品給布雪講評、修改,卡蜜兒早期作品也有受到他的影響。1883年,卡蜜兒的老師獲得羅馬大獎(Prix de Rome)獎學金,有意遷居義大利,他請託名雕塑家羅丹(August Rodin)代課,於是促成羅丹與卡蜜兒兩人結下師生情誼、忘年之愛。 卡蜜兒不久成為雕塑大師羅丹的模特兒、情人,以及靈感泉源的繆思。17歲的卡蜜兒開始擔任羅丹的助手,1885至1892年之間兩人有一段親密的同居生活,共同創作《地獄門》(La Port de l’Enfer)(The Gate of Hell)連作,卡蜜兒年輕而富有想像力,她為羅丹的雕塑創作注入靈感泉源,1880年代兩人的風格相互影響,這一段時間也是羅丹創作力最豐的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卡蜜兒,羅丹無法激盪出情感澎湃的經典作品。儘管她曾在羅丹的羽翼下創作,作品裡不免帶有羅丹的影響,然而包括卡蜜兒的甥孫漢娜—瑪麗.巴黎思(Reine-Marie Paris,保羅.克勞岱的外孫)在內的多位作家與小說家,都肯定卡蜜兒的創作獨立性。 1890年卡蜜兒的創作力到達巔峰,《華爾滋》(La Valse)(原名《華爾滋舞者》,Les Valseurs)描寫一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