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痕永在人間-國際雕塑大師朱銘

 陳惠黛 Odile Chen / 羅芙奧季刊第44期 / 2023-09-13


2023年台灣殞落了兩位藝壇國際巨星,一是雕塑家朱銘(Ju Ming),享年85歲;二是畫家蕭勤(Hsiao Chin),走完88歲的人生。他們的作品為世人所熟知,堪稱國寶級藝術家。儘管令人不捨,然而大師們各自精采的創作人生,已為人類留下永恆的經典。本次季刊將以朱銘先生為主題,介紹這位具有親和力又不斷超越自我的藝術大師。




再見朱銘!朱銘再見!


2023年4月23日的下午,收到LINE的收藏家群組裡一則快訊消息,說台灣國寶級大師朱銘先生於昨日22日晚間於住家意外身亡享壽85歲。一時之間,藝術圈人士議論紛紛。眾人莫不感到震驚,他去年甫於台北舉辦個展發表新作,藏家們讚嘆其寶刀未老的創作力。不料其實他飽受疾病之苦,深居簡出,終於久病厭世。而晚間新聞不斷地播放這則消息。朱銘聲名享譽海外,國際媒體也轉發台灣新聞,散居世界各地的藏家朋友非常關心,紛紛聯繫走告表達哀悼。

筆者自學生時代以來,就已聽聞朱銘的名字。朱銘1988年鑄造大銅雕,當年矗立在中央大學文學院旁大草坪上。台灣社會面臨解嚴後的洗禮,學生們經常利用大字報或活動表達意見。學生們抗議校方願意花費四、五百萬元添購公共藝術,卻未有預算為女生宿舍安裝窗簾,在校園掀起一陣波瀾。儘管有此過往,那件高達392公分的編號1/6的戶外型朱銘《太極》拱門銅雕,多年已成為中大最重要的地標之一。還有深深印在我們那一代學生的腦海中,宏偉的塑像及尊貴不凡的造價。

如今在台灣,不論是否身在藝術圈,眾人多半知曉這位國際藝術大師,位於金山的朱銘美術館一直是北海岸旅遊的重要景點。朱銘生前打造的美術館園地,保留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且致力於兒童藝術教育的推廣,以及台灣雕塑研究,獎勵年輕雕塑家的養成。在他離世之後,獲總統褒揚令表揚,文化部將朱銘美術館納入文化部「台灣品牌團隊計畫」(可獲政府經費補助)的一員,完成藝術家的遺願。




從傳承到創新-藝術如修行


1938年1月20日臘月初七,苗栗山城通霄鎮朱姓人家的么子出生,生肖屬牛,名為朱川泰,為家中第11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朱銘。成長於日治時代末期,物資缺乏,食指浩繁,瘦弱的朱川泰在刻苦成長,感念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小學畢業就急著找工作為母親分憂解勞,肖牛的他性格勤奮、堅毅執著。

15歲的朱川泰向寺廟木雕師李金川(1912-1960)拜師學藝,師傅也是文人書畫家,技藝不俗。李金川傾囊相授,雕刻與繪畫並行,為其打下堅實基礎,並鼓勵除了學技術,還要知曉創新,學習像已故的黃土水那樣的雕刻家。朱川泰在畫報上看到現代雕刻家楊英風(Yuyu Yang, 1926-1997)的名字,默默留下剪報,期許將來效法學習。20歲的年紀不到,朱川泰就已出師自立門戶,北上金山鄉以雕刻佛像維生,手藝精湛負有盛名。

1968年30歲的朱川泰已成家立業,沒有忘記當年的願望。託人介紹,輾轉到台北楊英風住處拜訪,帶著為母親和妻子雕刻的兩件木雕,請楊點評。談了一個上午,楊英風看朱川泰忠厚誠懇,同意納為弟子。於是,楊英風成為朱川泰人生中第二位老師,也是他從藝匠蛻變為藝術家的貴人。老師期許他走自己路,不要做楊英風第二,勸他擺脫太過精細的雕工,改以質樸自然的刀法,提升到靈性的境界,還要丟掉朱川泰在工藝界的名氣,從此改名為「朱銘」。




楊英風作育英才,並刻意以準備不及為由,力薦弟子朱銘替代他在歷史博物館的檔期。博物館深怕資格不符,特意請日本雕刻大師審核,大師驚豔於朱銘的才華,博物館因而同意辦展。1976年3月朱銘木雕藝術展揭幕,甚獲好評,報紙副刊連日報導,參觀者眾多還延長展期。朱銘純樸具生命力的木雕,巧逢鄉土運動,與博物館對面的美國新聞處素人畫家洪通(1920-1987)的畫展,連成一氣,每日看展人潮不斷,成為鄉土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朱銘以新人之姿,在國內藝術界獲得肯定,還當選當年度十大傑出青年。他初期的歷史人物、水牛像深植人心。因天生瘦弱,恩師鼓勵他練太極拳強身,進而從拳法悟出武術的力與美,最初曾以《功夫》為名,發表首件太極系列作品,為他開拓更有內涵底蘊的雕刻藝術。從「鄉土系列」,演化到「太極系列」,曾引起島內強調本土意識人士的批評。朱銘為雕刻的現代化不斷創新精進,並更從靈性的思考,追求簡單與精神性的造型美。太極是無疑是朱銘自我風格的開端。朱銘曾說:「太極,外國人喜歡,因為它簡化,簡化到甚麼人根本都無所謂。比如說我到國外展覽時,沒有人問我太極在做甚麼,連一個人都沒有。」太極系列的成功,使他不再是傳統的雕刻家,成為華人雕塑界的大師。

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1916-2013),曾撰文推薦:「朱銘的成就,不只在於作品所呈現的懾人力量和美感,重要的是,他比當世任何一位華裔雕塑家,更睿智地發現他自身的文化傳統,是創造一種有效語言的自然,甚至可說是必然的泉源,而這語言,是當代的,也是中國的。」





勇於跳脫舒適圈、經紀人運籌帷幄助力走向世界舞台


朱銘跟隨楊英風習藝七年,期間陪同出訪新加坡與日本,增廣見聞,有更寬廣的未來等著他探索。歷史博物館首展成功後,朱銘有機會放洋單飛,到東京參展,引起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的注意,進而收藏他的《單鞭下勢》作品。

朱銘最早的合作商業空間是1979在春之藝廊,該畫廊推薦過許多台灣新興藝術家。後來在藝文界友人施寄青和許博允的幫助,赴香港藝術中心展出,和香港藝術圈有了密切往來機會。1981年勇敢赴美,找尋契機。世界的擂台賽中,他的才華獲得馬克斯.漢查森(Max Hutchinson)藝廊老闆的注意,願為他舉辦展覽。而香港畫商張頌仁 (Johnson Chang, 1951-)注意到朱銘的才氣,成為日後合作多年的經紀人,為其打開海外市場的關鍵人物,促成英國幾次展覽。後來又有法國大畫商歐德瑪(Hervé Odermatt, 1926-)的加入,代理朱銘在歐洲和北美的經紀事務。

張頌仁是中港台重要的藝術評論家與市場推手,善於發掘潛力藝術家,除了1983年在香港創辦漢雅軒,後來也在台北(1988-2000)設定分部十年,也將觸角移至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張頌仁在〈朱銘與中國現代雕刻〉一文中,指出:「朱銘的最大成就,就是把中國暮氣沉沉的傳統雕刻打開一個新的局面,進而把中國現代雕塑帶入新的紀元。」

朱銘有應接不暇的國際個人展覽,以1980年代與1990年代最為風光。朱銘認為1997-1998年巴黎梵登廣場的展覽,是他生涯顛峰時期的寫照。歐美展覽有賴於歐德瑪豐沛的政商人脈與業務推廣能力,促成多間國際博物館永久典藏朱銘的大型雕塑。

放眼朱銘歷年來的國際大展覽,從初期的:1977年東京中央美術館(Tokyo Central Museum of Art);1978年日本奈良文化會館(Nara Prefecture Cultural Hall, Japan);1980年香港藝術中心;1981年紐約漢查森藝廊(Max Hutchinson Gallery)(另有1983、1985和1986年度);1982年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漢雅軒(另有1984、1985和1988年度);1984年馬尼拉艾雅拉博物館(Ayala Museum, Manila)、曼谷比乃西現代美術館(Birashri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Bangkok);1986年香港交易廣場(Exchange Square, Hong Kong)、新加坡國家博物院(今新加坡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新加坡漢雅軒;1989年新加坡萊佛士城購物中心(Raffles City Atrium, Singapore)、紐約菲立斯.康達藝廊(Phyllis Kind Gallery)。




1990年代朱銘的國際展覽包括:1991年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漢雅軒、倫敦南岸文化中心(South Bank Centre, London)、布朗斯與達比藝廊(Browns & Darby Gallery, London)、港英友誼恊會(Anglo-Hong Kong Trust)、英國約克夏雕塑公園(Yorkshire Sculpture Park)、法國登克爾克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Dunkerque);1992年橫濱NICAF國際藝博會(NICAF Yokohama '92)、巴黎貝爾芙畫廊(La Galerie Bellefroid, Paris)、英國白金漢郡米爾頓.凱恩斯雕塑公園(Milton Keynes Sculpture Park);1995年東京雕刻之森美術館(Hakone Open-Air Museum, Japan);1997年巴黎梵登廣場(Place Vendôme, Paris);1999年盧森堡和比利時布魯塞爾羅斯福大道展覽等。

千禧年之後的個展:包括2003年德國柏林朱銘國際戶外雕刻大展(Avenue Unter den Linden and West of the Brandenburg Gate, Berlin);2004年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Museum of Fine Arts);2005年澳門民政總署(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Macao)、新加坡誰先覺(iPreciation, Singapore)(另有2010、2011、2017-18和2022年度);2006年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香港時代廣場(Time Square, Hong Kong);2006-2008年加拿大蒙特婁皇家山公園(Mount Royal Park)、維多利亞廣場(Square Victoria)、舊港區(Old Port)戶外展覽;2010年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香港交易廣場與置地廣場;2011年加拿大蒙特婁貝勒里夫公園(Parc de la Promenade Bellerive);2014年香港藝術館(Hong Kong Museum of Art);2015年中國成都、重慶、大連、上海巡迴展等。




數十年藝術市場的風起雲湧


漢雅軒張頌仁和朱銘三十年合作至2006年告一段落。法國畫商歐德瑪年歲已高,辦完歐洲展後也宣告退休,交棒給兒子弗朗索瓦.歐德瑪(François Odermatt),兩次的加拿大蒙特婁展覽由弗朗索瓦.歐德瑪促成。新加坡畫商陳淑娟(Helina Chan)於1999年創辦誰先覺畫廊。隨著漢雅軒和朱銘的合作漸告終後,誰先覺畫廊成為朱銘的海外代理。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巡展是這時期的合作。陳淑娟因健康因素力有未逮,從2015年後朱銘的海外大展幾乎停擺。

15歲當雕刻學徒,到1976年歷史博物館首展之後,朱銘七十年的漫長耕耘,在國內美術館展出經歷包括1987年與1992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2006年台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台灣美術館);2015台東美術館個展;2016屏東美術館個展等。國內博物館個展次數其實屈指可數。享譽國際的朱銘,在台灣人稱國寶,但其實在國內尚無公立博物館回顧展展出,相信內心存在委屈。當年1978年台灣駐日代表處擅自將《單鞭下勢》參展品送給雕刻之森美術館,枉顧創作者權益與國際辦展成本。朱銘在自傳裡坦言不喜歡跟官方打交道。或許這使他心生為自己的作品蓋一座美術館的想法。

1987年決定在金山購地,展開歷時十二年闢建美術館的艱辛過程。1999年「朱銘美術館」開幕,朱銘靠一己之力打造美術館,幸偶有企業家挹注。2001年朱銘為太極系列創作最大拱門銅雕在博物館安置後,宣告太極系列發表已圓滿完結,爾後,專心創作反映當代的「人間系列」。

除了前文提到的春之藝廊,和台北漢雅軒,朱銘在台灣的商業推廣,多為家族經營,如長媳經營的雋永雕塑畫廊(Jun Youn Sculpture Gallery)(2012年離婚後停業)、次女的真善美畫廊(Kalos Gallery)、么子的李記創意,還有近期合作的亞洲藝術中心等。多年來他的一手市場有穩定的支持者,且過去三十年間也常見於華人圈的拍賣行。

隨著國際聲名打開,行情屢破紀錄,合作過的鑄銅廠和藏家好友,竟然心生歹念,翻鑄銅雕獲利。從2014年左右,每隔一段時間報章雜誌就經常報導藝廊、畫商、企業家、寺廟或節目主持人販售贗品或保證書造假等新聞,贗品交易金額總值上億,讓收藏家心生疑慮。導致後來拍賣公司對所有朱銘委託人,要求一律需附朱銘親簽保證書,或者朱銘基金會的鑑定報告書,方能上拍。




朱銘目前的拍賣最高紀錄是,2010年羅芙奧秋拍《單鞭下勢》銅雕的台幣8224萬(USD 2,711,507)。附表中拍賣前十名紀錄,十之八九都是十多年前的舊紀錄。顯見,過去十年來市場對其作品偏空看待。贗品消息,十分打擊藏家的信心。還有朱銘文教基金會給緊盯港台拍賣行,要求審閱拍品的保證書或鑑定報告,擔心有造假的疑慮。凡此種種,拍賣行自然小心翼翼處理其拍品,寧缺勿濫。近年,除偶有的專場,朱銘雕塑的交易量逐年下滑。

2015年10月漢雅軒的老闆張頌仁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以「論武.朱銘——張頌仁珍藏」專題,釋出朱銘藏品26件,成功拍出19件,成交金額5524萬港元(約台幣2.3億元或約美元713萬元),件數成交率73%,金額成交率98%。此次專拍是朱銘市場的階段性總結。

根據全球拍賣資料庫中心Artprice的數據分析,朱銘作品拍賣年度交易量最大值是在2011年。2011年交易量為US$19,766,204(不含買方傭金),而去年2022年只剩下US$3,422,375,僅兩成不到,為2006年以來的新低紀錄。Artprice的拍賣數據的地理分析,2000年至2023年(取樣時間為2023年8月),朱銘作品在台灣的拍賣數量最多達553件,香港次之244件;不過這段時間香港交易額為台灣的1.5倍之多,應是高價雕塑拍賣多集中於香港拍場之故。




期望更多學術與展覽介入 恢復其榮景


張頌仁當年專場的藏品主力為太極系列,輔以「人間系列」及「鄉土系列」。顯見太極系列仍較受到國際藏家的喜愛,新作品人間系列在市場尚仍未有全面的肯定,仍有待開發。不過2022年他在亞洲藝術中心發表的芭蕾舞主題新個展,令藏家驚艷,讚嘆其寶刀未老,並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博覽會中展出。

朱銘曾說:「我的藝術生涯如同一棵樹的成長,鄉土是它的根,『太極系列』是它的枝幹,而『人間系列』是它的開花結果」。鄉土、太極、以至人間,此三個系列在時間上互相連貫,串聯朱銘一生的美的追求。

朱銘在華人雕塑藝術界的成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在知音的牽成與推動下,曾經國際大展邀約不斷,將其聲名推向顛峰。在所有華人雕塑家中,他的國際能見度最高,公共收藏經歷最豐富,除了朱銘美術館本身完整收藏以外,過去四十年國際大展後有多件大型公共藝術永留該國典藏。如今隨著朱銘意外離世,收藏界重新關注這位雕刻大師,紛紛感嘆應恢復其市場榮景,也期許未來有其大型國際回顧展的出現。

朱銘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作品鑑定,立意良善,可惜鑑定費用高昂,耗時長,且一年僅有一個月的時間收件,且申請程序繁複,凡此種種原因使得想要交流的藏家無可奈何。朱銘一生創作豐沛,有鑑定需求的藏品必然非常之多,基金會人力恐怕力有未逮,只能徒呼負負。朱銘美術館以家族之力,財團法人形式經營之外,更有賴政府、學術界或外界能為朱銘藝術投入更多研究,並請專家籌備編年目錄全集(catalogue raisonné),或可減少贗品的猖獗。

斯人已遠,典型在夙昔。國際雕塑大師一生奉獻於創作,懷念朱銘,刻痕永在人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