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神級人物手塚治虫 Osamu Tezuka

Odile Chen 陳惠黛 / Ravenel 羅芙奧季刊第30期 【藝術與投資專欄】  / 2020-03-25



「動漫」是今日人氣極高的流行文化,甚受年輕世代的喜愛。「動漫」或者「卡漫」一詞是華人地區特有的名詞,為「動畫」和「漫畫」兩者的簡稱。所謂的「動漫」,與後來崛起的「電玩競技」緊密結合,集聲光娛樂、科幻、遊戲、鬥智多重元素,相關領域逐漸合為一個成熟的經濟產業鏈。「動漫」不僅止於動畫與漫畫,又跨界影響了出版、網路、影視、模型、玩具、藝術等領域。回顧動漫文化的歷史與形成,美國和日本是兩個最大文化輸出國,尤其日本在經歷二次大戰的破敗蕭條,漫畫與動畫為日本人重建自信與療癒感。傳統浮世繪文化裡特有的細緻與平面化,其固有的美術文化藉由漫畫與動漫文化,輸出至國際,潛移默化影響了全球的各個世代。

既然動畫與漫畫影響著不同世代的我們,相信在你我的童年時光裡佔有重要的位置。美、日兩國的動漫風格與美學不同,各有千秋,美國偏向教育導向,以兒童或少年為主要訴求對象,個性強烈但傾向單一,如迪士尼、漫威:然而具有日本風格的動漫,舉凡可愛、運動、科幻、暗黑、妖怪、成人等風格,不一而足。動漫產業從2018年起日本有突破二兆日圓(約182億美元)以上的產值,其中近半數為海外市場營收。今日全球動漫產業中有65% 由日本產出,可見日本動漫之重要性。動漫、汽車、數位材料為日本前三大產業,共同撐起太陽國度的經濟支柱。

對外國人而言他是日本漫畫的起點

漫畫在日本的歷史悠久,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於1814年出版的《北齋漫畫》單行本,描繪江戶庶民文化,被視為日本漫畫的濫觴。19世紀中葉明治時期,開放橫濱港為通商口岸,西方文化如攝影寫真、洋畫衝擊日本傳統藝術,西方的漫畫也隨歐美報紙傳入,代表江戶時代風華的浮世繪逐漸走向式微,不少畫師們也與報社合作改畫漫畫,報刊的漫畫以時事嘲諷為主。

日本的動漫產業之所以如此強大,回顧過往歷史,手塚治虫是漫畫與動畫傳入西方的關鍵人物。對多數的外國人而言,手塚治虫(Osamu Tezuka,1928-1989)堪稱是日本漫畫的起點。之於動漫迷,天才型的手塚治虫擁有神級般的地位,在世時已被尊稱為「漫畫之神」。

手塚治虫投身漫畫50年,燃燒生命努力不懈,平生創作出大量的作品,漫畫作品約450部(一說700部)。手塚治虫曾說:「我們這個時代,漫畫有如空氣無所不在。」他視動漫畫為正統文化,努力翻轉世人對漫畫次文化或負面形象。無論在漫畫、或是後來的動畫,他與其領導的團隊創意為該產業帶來深厚的影響力。

「漫畫為何能席捲日本?原因之一,是日本有手塚治虫,而其他國家沒有。若沒有手塚治虫,戰後日本漫畫不可能發展得如此蓬勃。」1989年2月9日手塚治虫病逝,翌日《朝日新聞》以此輓辭向一代巨人致敬。

天皇昭和於1989年初過世,結束日本歷朝年號最長的時代,「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國民天后」美空雲雀,人生也在同年謝幕,他們二人被評價為戰後昭和時代大眾文化的代表人物。尤其手塚治虫一生幾乎與昭和時代重疊,世界動盪、發展迅速,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漫畫少年與醫學博士的養成

手塚治虫,本名手塚治,1928年11月3日出生於日本大阪。因為出生時正逢明治天皇誕辰「明治日」,父母取名「治」作為紀念。父母家世背景良好、家境優渥,父親喜愛漫畫、攝影與電影,母親則是寶塚戲劇迷,擅長說書,手塚治天賦異稟,且自幼受父母潛移默化,尤其喜愛畫漫畫。他對天文與昆蟲亦興趣濃厚,步行蟲的日文讀音為Osamushi,和「治」Osamu相近,他自覺長相與步行蟲很像,於是在本名「治」後加一漢字「虫」,成為「手塚治虫」,用於漫畫家工作時的筆名。那年是1939年,手塚治虫不過11歲的年紀。

手塚家裡有許多漫畫書籍,孩子能恣意看漫畫,美國漫畫或是本地漫畫。手塚治虫也喜歡看電影,尤其是洋片,好萊塢的的冒險片、英國的驚悚片,還有迪士尼卡通電影,如大力水手、貝蒂娃娃等;加上寶塚劇場的華麗戲劇,都萌生他的表演慾與長篇漫畫的創作念頭,更慢慢養成「落語」說書的興趣與能力。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手塚治虫就讀於大阪大學附屬醫學專科部。課餘之際,他持續創作漫畫。1946年首部處女作《小馬日記》四格漫畫專欄於「少國民新聞」(現「每日小學生新聞」),成為專業的漫畫家。1947年以酒井七馬的原作,發行出版原創赤本《新寶島》長篇漫畫,銷售突破四十萬冊,知名度大開。他將變焦、廣角、俯視等電影拍攝與分鏡手法運用於漫畫,突破四格漫畫的框架,將漫畫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成為知名漫畫家的手塚治虫,創作力大噴發,1950年開始在「漫畫少年」雜誌上連載《森林大帝》,小白獅王金巴Kimba的冒險故事,這部作品於1966年改編為動畫片,成為第一部日本首部彩色卡通電視影片。1994年美國迪士尼公司宣稱以莎士比亞劇靈感,推出《獅子王》電影,引起動漫界一陣譁然,認為故事抄襲手塚治虫原創的《森林大帝》。手塚生前是迪士尼的忠實影迷,曾到美國見偶像,死後作品也為該公司所模仿,多麼玄妙的因緣。



1951年手塚在「少年雜誌」上連載的《小金剛大使》漫畫,編輯建議手塚將配角小金剛獨立出來,於是以《鉄腕アトム》(或翻譯為《原子小金剛》、《鐵臂阿童木》、《小飛俠阿童木》;阿童木 Atom 的日文音譯,「原子」之意)開始在雜誌上連載,果然大受歡迎,充滿冒險與勵志的故事,使得永遠的少年─原子小金剛,幾乎成為手塚治虫的招牌大作,收服全球漫畫迷與影迷。1963年日本自製第一部電視黑白動畫《原子小金剛》於富士電視台放映,到1966年間共193集創下超高的收視率。影片也翻譯成英文,外銷往世界各地,1963年底美國NBC播放英文版《Astro Boy》。1980年重新發行60集,而1980年代在台灣和香港播映的電視動畫即為此版本。同年中國大陸也先引進黑白版本,成為最早打進中國市場的動畫片之一;2003年後才播映第三版的彩色版本。

做任何事情都抱持著熱情的手塚治虫,拼命趕漫畫稿的同時仍持續進修,1951年自大學醫學專科畢業,隔年通過醫師國家考試。隨著工作移往東京,寄宿於新宿區。1953年搬進知名的東京都的常盤莊,1954年他已經名列高額繳稅大戶,漫畫顯然為他帶來巨大財富。1961年以「在異型精子細胞中膜構造的電子顯微鏡研究」論文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的醫學與科學專業完美地運用於寫作《原子小金剛》和《怪醫黑傑克》(或翻譯為《怪醫秦博士》),兩部作品有著自傳性的情感投射與理想訴求。

漫畫是妻子 動畫是情人

手塚治虫曾笑稱漫畫是妻子而動畫是情人。動畫是國際語言,可以實現他的夢想,一個與世界溝通的途徑。然而動畫費工耗時,造價昂貴,尤其1960年代距離戰後復甦不遠,透過漫畫、動畫人生攀上高峰,不料繳稅大戶也會遇到經濟困境。迪士尼的動畫每秒至少使用24張圖,一分鐘需要1440張圖;而手塚將動畫《原子小金剛》的一秒鐘畫面,節約至12張,後來更精減至一秒8張圖,所謂「有限動畫」的特殊風格,也成為日本動畫的另類風格。

無論如何,每一張圖都需仰賴動漫師精湛的畫功,團隊的合力完成。在數位三D動畫出現之前,動畫是以傳統賽璐璐片Celluloid手工塗色繪製而成,襯以水彩背景拍攝連環圖片成為影片。賽璐璐片手稿宛如一件美麗的圖畫,而隨時代進步,純手工的圖畫被電腦科技取代,2007年之後改用數位化技術,然而手塚經典的手稿圖畫,因當時不懂保存,大多散佚或毀損,少數留存者為大師的不凡創意留下永恆。

前衛的世界觀 探討生命尊嚴

日本大正浪漫時期風行的寶塚歌劇團,仿效紐約百老匯歌舞劇、巴黎紅磨坊表演風格,由清一色女演員反串的華麗戲劇,是手塚童年時光最光燦燦的記憶。1953年手塚治虫發表《緞帶騎士》(或譯作《寶馬王子》)漫畫,即是受寶塚戲劇的影響。圓臉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人物造型,被視為少女漫畫的先鋒。天才漫畫家在可愛幽默、科幻冒險之外,展現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彩風格。

不料,1955年日本教育體系在保守家長壓力下,推動「惡書追放」運動,特別針對漫畫讀物審查,暢銷漫畫家手塚治虫當然成為頭號對象。連乖寶寶的小獅王、可愛原子小金剛都曾受過批判。

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殘酷,戰爭對手塚治虫的作品有深遠的影響,他對生存有所感慨,探討生命的尊嚴是其一貫的創作主題。如原子小金剛、森林大帝金巴等主人的經歷,都有超越兒童理解的深層生命課題。而探討生命奧秘的作品《火之鳥》,最早發表於1953年的《漫畫少年》雜誌連載,1966年後又在手塚創刊的《COM》雜誌刊載,被視為是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

手塚治虫也是日本第一位導入助手制度與企業化經營的漫畫家,對於日後日本漫畫的啟蒙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1961年他成立自己的動畫製作部「虫製片」,1962年正式成立「虫製片」株式會社。手塚知名動畫如《原子小金剛》、《緞帶騎士》、《森林大帝》、《多羅羅》、《小拳王》等電視動畫;亦有《天方夜譚》、《埃及豔后》、《悲傷的貝拉朵娜》等成人風格作品,都是出品自虫製片。



昂貴的動畫製作費用,果然在1973年令手塚治虫無法負荷,「虫製作」宣告破產。畢竟整天在工作室畫畫,他根本分身乏術,又不諳經營公司。一位家具公司老闆過去曾受惠於他,聽聞手塚的困境,對其伸出援手,償還債權,慢慢協助他脫離困境。雖然面臨經濟上的艱難,他還是不忘漫畫與動畫,SF科幻風格的《三眼神童》、《怪醫黑傑克》都是這段時間醞釀出來的神作,幫助他走出低潮。尤其《怪醫黑傑克》的創作背後,破產的孤獨感,充滿超現實感,這是世界的第一部醫學漫畫,由真正的手塚醫學博士創作。

1977年,「虫製作」株式會社的工會在東京創立「虫製作株式會社」Mushi Production Co., Ltd.,是舊公司的延續,主要承包該公司旗下的動畫作品,營業至今。不過,虫製作破產時手塚治虫已離開該公司。1968年時他另外成立「手塚製作公司」Tezuka Productions,為便於漫畫製作及版權管理而成立,營運至今。起初,手塚治虫會將其作品發包至「虫製作」,交由他們進行動畫化;但後來能動畫化的漫畫作品不多。今日原子小金剛限量公仔和授權商品,即出自於「手塚製作公司」Tezuka Productions。

積勞成疾的手塚治虫於1989年2月9日因胃癌病逝於東京,享年60歲。充滿傳奇的一生,終日沉浸在動漫的想像世界,漫畫生涯上的得意與失意,都交織成一部部的作品,它們如同一篇篇精彩的日本動漫歷史。多數的日本漫畫家都曾受到手塚治虫的影響,包括《哆啦A夢》的作者藤子‧不二雄( 日本漫畫家藤本弘與安孫子素雄共用的筆名 )、《一休和尚》的坂口尚、《七龍珠》的鳥山明、《無敵鐵金剛》的永井豪、《凡爾賽玫瑰》的池田理代子等,和藝術家後進如KAWS。手塚治虫的長子手塚真,遺傳了父親的繪畫長才,他也是一位動畫電影導演,將父親的漫畫改編成電影。2020年,日本講談社為推動結合+AI與人類技術,提出「手塚 2020」(TEZUKA 2020)專案計畫,打算以人工智慧打造有著手塚治虫精神的新漫畫《裴多》(ぱいどん Paidon),使動漫之神的智慧繼續活在二十一世紀。

手塚治虫去世後五年,他的故鄉寶塚市就為他建立了手塚治虫紀念館,得以讓全世界粉絲在朝聖,在觀賞他所創作的動漫人物時,喚起每人兒時的記憶。手塚治虫改變了動漫的次文化地位,還贏得無數的國際獎項。



動畫手稿 藝術市場的新亮點

手塚的手稿圖畫包括賽璐璐動畫手稿,從2011年偶見於巴黎、東京、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拍賣市場。近期全球潮玩公仔與街頭藝術當道,許多知名當代藝術家因日本可愛動漫風影響,原本非屬市場主流的動畫手稿,也進入2019 Art Tokyo 年東京藝術博覽會會場,2019年香港兩大拍賣行拍出不錯的成績。作為日本動漫之神的手塚治虫,他的成就於2019年幾檔慶賀90歲誕辰的專題式展覽可見一斑,如倫敦大英博物館「漫畫」(The Citi Exhibition: Manga)特展、台北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從浮世繪到當代藝術及動漫文化」特展、芬蘭坦佩雷藝術博物館(Tampere Art Museum)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Osamu Tezuka, the God of Manga)等。

2018年5月巴黎知名拍賣會Artcurial,一張35乘以25公分大小的1950年代後期《原子小金剛》的手繪草圖,拍出269,400歐元(約台幣958萬元)的成績,創下手塚的拍賣新高紀錄。緊接著2019年11月香港佳士得有一幅尺幅更小的15乘以19.2公分水彩作品,畫中有六位手塚知名漫畫角色的《眾星雲集》,拍出50萬港元(約台幣200萬元)的佳績。

手塚治虫一生手稿數量不少,市場高低不一,若能排除真偽的疑慮,相信仍有可以期待的空間。而「手塚製作公司」Tezuka Productions授權發行的玩具公仔,因近期的潮玩流行風潮,「原子小金剛」限量版或是老的物件,也成為實體拍賣或網拍平台喜愛的標的。153公分高的等身大店頭公仔,在台北也曾拍出台幣36萬元的身價。連古董級漫畫書、賽璐璐動畫手稿等拍品,也是收藏家的心頭好。

羅芙奧2020春拍「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推出「動漫之神手塚治虫」單元小拍,將介紹二十多組膾炙人口的動漫手稿,這些手稿包括原子小金剛、森林大帝、怪醫黑傑克、緞帶騎士等代表作,當初因應動畫需要所作的圖畫,精心佈局、用色典雅,一次能夠收藏神級大師的經典創意,饒富意義,機會難得,期待帶動一波經典動漫藝術的風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