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巴塞利茲 Georg Baselitz (b. 1938)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4 藝術與投資第四期 / 2003-06-01




巴塞利茲說:「我出生在遭受破壞的秩序裡,我沒有想過去重新建立一種秩序。」
("I was born into a destroyed order and I did not want to reestablish an order." )


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先驅

喬治.巴塞利茲和安瑟.基佛(Anselm Kiefer)齊名,屬於「德國戰後新表現主義(Post-war German Neo-Expressionism)」,是新德國繪畫的領袖人物。巴塞利茲,1938年生於德意志巴塞利茲(Deutschbaselitz)的薩克森(Saxony),本名為漢斯—喬治.柯恩(Hans-Georg Kern)。20歲時放棄原本的姓氏,改出生地為姓氏,是為喬治.巴塞利茲。1956年他先入東柏林的視覺與應用美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und Angewandte Künst)與彼得.葛拉夫(Peter Graf)和朋克(A. R. Penck)一同學畫,1956年遷移至西柏林,第二年入當地藝術學院(Hochschule der bildenden Künste)就讀5年。

1960年代他以備受爭議、粗率(crude)的繪畫風格,贏得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先驅的地位。原本他曾在「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和「無形式藝術」(Art Informel)的兩者繪畫風格取捨不定,最後反而對「歪像」(anamorphosis)以及精神病患的藝術產生興趣。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962-63年間完成的《狂飲》作品(The Great Piss-Up)(又名《夜晚付之東流》,Big Night Down The Drain)(科隆的路德維希博物館收藏)(Museum Ludwig, Cologne),描寫一個長了巨大陽具的男人。愛德華.路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曾說它或許是一種自畫像的表現,1963年第一次在柏林展出時,因涉公然猥褻,連同此畫在內的數幅作品遭警方沒收充公。

而接下來巴塞利茲還有更受爭議的動作,1969年他開始畫顛倒(up-side-down)的影像,這項創舉不僅使他從傳統繪畫觀念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同時也藉此輕蔑的方式,開始在藝術脈絡中(context of art)採行抵抗的姿態。評論家形容他的「整幅繪畫翻轉的概念」,運用簽名圖案搶走主題的焦點,再轉向他所欲表現的平面上」(the idea of turning whole paintings upside down' as 'a signature device to take the focus of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redirect it toward the expressive surface)。此後,巴塞利茲的創作清一色全是顛倒翻轉形式的人物畫。狂烈粗厚的筆觸,畫出扭曲的倒立頭像,而凝結在這悲情澎湃的圖像裡,是潛埋在巴塞利茲內心深處,那揮不去的二次大戰的恐怖記憶。他那上下顛倒,方向錯亂的作品,正是對戰後分裂的德國,社會解體造成的價值觀瓦解,人性歪曲,提出他的嚴厲批判。

1980年代是巴塞利茲最活躍的時期,他的聲名如日中天,曾先後應邀參加1972年和1982年的德國文件大展(Documenta),以及在1980年和1993年代表德國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早年多次赴義大利旅行,此外在德國美術學院擔任教職,1980年代先後在佛羅倫斯、Imperia成立一畫室。從1980年代後期,巴塞利茲在世界主要博物館都有舉辦回顧展,如柏林國家畫廊(Nationalgalerie, Berlin)、蘇黎世藝術會館(Kunsthaus Zurich)、杜塞道夫美術館(Kunsthalle, Dusseldorf)、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現代畫廊(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rt, Edinburgh)、維也納現代美術館(Museum Moderner Kunst, Vienna)、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華盛頓特區的赫胥宏博物館暨雕塑公園(Hirshhorn Museum and the Sculpture Garden, Washington D.C.)以及柏林國家畫廊(National 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等重要美術館。

巴塞利茲目前往來居住於德國的得恩堡(Derneburg),以及義大利西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因佩里亞市(Imperia)兩地。


兩棵松樹與洞穴 Zwei Tannen und Höhle (Two Pines and a Cave), 1985

雖然巴塞利茲的每一幅畫都是顛倒的,但是你若要將它扳正,它仍會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不過你總會覺得似乎少了些力量。他的「顛倒」結構其實形成穩定、強烈的感受,你看他那似抽象、又似具象的繪畫張力,沒有因為顛倒翻轉而減損。評論家說他的繪畫就像是「具有冬日暴風雨般的威力」(as powerful as a winter storm)、「混亂與對稱形成刺激而獨特的交會」(the artist provides an exciting and unique confluence of disorder and symmetry)。他的繪畫裡永遠都有一種「對照」(contrast)和「斷裂」(rupture)的基本原則,如明亮與陰暗、大的面與小的細部、醜惡(vice)與美善(virtue)。

以這幅《兩棵松樹與洞穴》為例,藝術家用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和一個蜷縮在洞穴的人,做了一個矛盾的對照:兩個人物類似,彷彿同一個人的化身;一在明,雙眼泛著光;一在暗,雙眼被蒙蔽。右下方兩棵失根的松樹往兩側傾倒,形成兩支朝向不同方向的箭頭,松樹已是藝術家經常使用的符碼,在此看似他成長時間所看到的分裂祖國。童年時,故鄉附近的達斯(Darss)鎮上長著奇怪的松樹,而這個印象在他小時候的素描裡已經出現過。暖色系的紅、冷色系的藍,再次形成一種對比:大紅的色彩,如同戰火燎原;天空藍的部份遮去畫面底色的大紅,出現平和穩定的緩和作用。巴塞利茲的畫,經常召喚童年的記憶,儘管有時是痛苦的戰爭烙印,有時卻也是另一種生命的感懷呢。

巴塞利茲市場觀察

新表現主義是1980年代藝壇的主流之一,在歐美畫商合力經營下,巴塞利茲(Baselitz)、基佛(Kiefer)等新表現主義畫家獲得國際收藏家的矚目。美國藝術在引領風騷二十、三十年之後,由於新表現主義的崛起,歐洲的藝術家也有機會成為新的明星。而巴塞利茲除了歐洲如德國、瑞士的畫商經營之外,1980年代起美國紐約蘇活區(SoHo)也有幾位畫商齊力開發他的市場。

巴塞利茲的繪畫價格仍在上漲當中,他的一般行情從2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不等。2001年是他市場行情水準最高的一年,2001年11月13日在紐約佳士得(Chritie’s)拍賣公司,一幅1966年完成的《英雄》(Der Hirte)(The Hero),描寫戰火蹂躪的風景中一位綁著繃帶、流著血的英雄,這是巴塞利茲早期評價很高的「英雄」(Hero)系列作品,被一位歐洲買家以110萬6000美元的代價拍走,創下巴塞利茲有史以來的最高畫價記錄。

回顧過去四年來的國際拍賣市場,巴塞利茲的作品流通最多的地方,正是他的祖國德國。全球平均有47%的巴塞利茲的拍賣作品都出現在德國,其次是美國,佔有26%,英國為19%,瑞士為4%,其他地區佔4%。不過,這四年的高價都出現在美國的市場,以成交總值(turnover)來看,美國市場佔了總金額的64%之強,其次為英國市場的32%,德國僅佔3%,其他地區為1%。由此可知,德國市場以低價位的版畫市場為主,高價位的作品主要還是會出現在美國和英國的市場。

剛才我們提到,巴塞利茲的行情正在上漲中,有沒有具體的數字呢?是的,根據法國藝術行情(Artprice)公司的最新資料顯示,如果在1997年每投資100美元在巴塞利茲的作品上,那麼到了2002年底,他的價值指數(price index)已經來到153美元,投資報酬率不可謂不高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