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4 藝術與投資第四期 / 2003-06-01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1928-1999)
畢費說:「繪畫,我們不談它,我們不分析它,我們感覺它。」"Painting, we do not talk about it, we do not analyze it, we feel it."


「純粹的天才」(pure genius)法國藝術的教宗The Pope of French art

憂鬱的小丑人物、灰色的都會建築、嚴峻的宗教故事,貝納.畢費以黑色線條勾勒的繪畫,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向來能撼動人心,不少藝術家包括台灣前輩畫家席德進(Hsi Te-Chin)都曾受到他的影響。日本收藏家尊他為「法國藝術的教宗」(the pope of French art),為他建造美術館。

畢費的創作向來以悲劇主題貫穿,無奈最終也以悲劇方式告別人世。1999年10月4日畢費自殺的消息令全球美術界譁然,法國席哈克總統曾感慨地表示:當總理喬斯潘強調,畢費的巨大貢獻在海外建立法國的名聲時,他深感悲傷。「畢費具體地呈現法國戰後的苦難,全心全意地表達虛弱、痛苦與貧窮的景況」。(French president Jacques Chirac said he was deeply sorrowed while Prime Minister Lionel Jospin stressed that Buffet had contributed enormously to France's reputation abroad. "He incarnated France's post-war sufferings and managed to express poverty, pain and penury with much force," he added.)當時的文化部長陶特曼(Catherine Trautmann)也認為:國家失去它最偉大的畫家之一(the country had lost one of its greatest painters),很遺憾地,他在自己的國家沒有得到讚揚,卻在海外獲致成功。畢費如何成為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且讓我們多了解他的繪畫歷程吧!

貝納.畢費,法國畫家,1928年7月10日生於巴黎。11歲時入巴黎卡諾中學(Lycée Carnot)就讀,由於厭惡學院式教學,1943年遭受退學,轉而參加夜間素描課程。同年12月順利進入高等美術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在鄂簡.納伯恩(Eugène Narbonne)畫室指導下習畫兩年。1946年他的第一幅《自畫像》(Self-portrait)發表於美術畫廊(Galerie Beaux-Arts)的「三十歲以下的畫家沙龍」(Salon des Moins de Trente Ans)。同年,結識早期熱心支持畢費的作家朋友皮耶.戴斯卡格(Pierre Descargues)。

青年畢費意氣風發,他的繪畫逐漸受到藝壇的矚目。1947年畢費以《托腮男人》(L'homme accoudé)一作入選巴黎獨立沙龍展(Salon des Indépendants),同年12月,齊.威倫(Guy Weelen)和米歇.布里揚(Michel Brient)聯合策劃下,在巴黎「藝術圖書書店」(Art Impressions)劇辦畢費的首次個展。這次展覽中法國作家雷蒙.科尼亞(Raymond Cogniat)出面為巴黎國家現代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買下《小雞靜物》(Nature morte au poulet)油畫。同時,畢費還結識莫里斯.吉哈登博士(Dr. Maurice Girardin),吉哈登是初期畢費最重要的收藏家。吉哈登過世後,他的收藏遺贈予巴黎小皇宮美術館(Musée du Petit Palais)。1948年4月,20歲的畢費以《飲酒的人》油畫參加杜胡安.大衛畫廊(Galerie Drouant-David)的「青年繪畫聯展」(Jeune Peinture Exhibition),其中一幅畫亦由吉哈登博士買下。1948年6月, 畢費和另一位畫家是羅爾如(Bernard Lorjou, 1908-1986),於巴黎聖博拉西德畫廊(Galerie Saint-Placide)獲得「藝評獎」(Prix de la Critique)的榮譽。同年11月,作品《縫衣女》(La ravaudeuse de filet)入選秋季沙龍展(Salon d’Automne),這幅畫後來也成為吉哈登博士的收藏。

1955年,年僅27歲的畢費,被當時的《藝術鑑賞雜誌》(Connaissance des Arts)選為「戰後十大最傑出藝術家」之首(first out of ten best painters of the post world war era)。1958年舉辦第一次回顧展時,更被媒體譽為「法國寫實主義繪畫的接班人」。畢費成長於戰火下的歐州,在哲學思想上接近存在主義的思考,透過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表達社會的醜陋以及人生的苦悶。1958年12月畢費和模特兒安娜貝爾(Annabel Schwob)結婚,妻子多次成為他畫中的模特兒,二人出雙入對的形象經常在平面雜誌出現。他們分別在1962年和1963年生下長女維吉妮(Virginie)、次女丹妮葉(Danielle),1971年時又添一男孩尼古拉(Nicolas),生活優渥,經常遷移寓所。期間,他們經常往返布列塔尼和巴黎之間。

1971年畢費獲頒法國騎士榮譽勳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同年在教宗保祿六世秘書的協調下,多幅描寫聖殤主題的繪畫,參加梵諦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展覽,後來博物館內的現代美術畫廊(Modern Art Galleries)為畢費作品開闢專室永久展出,這些基督故事的繪畫原本為10年前畢費為「拱形教堂禮拜堂」(Chapel of Chateau d'Arc)所繪製。1973年11月,日本大收藏家岡野喜一郎(Kiichiro Okano)在靜岡縣(Shizuoka prefecture)三島的駿河町(Surugadaira)成立貝納.畢費美術館(Musée Bernard Buffet),畢費的成就受到極大的肯定,這座美術館至目前為止已收藏畢費作品達上千張以上。

1974年,畢費入選為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所屬的美術學院(Académie des Beaux Arts)院士,這是法國藝術家最高的榮譽象徵。1978年法國政府發行3法朗郵票,取名為「藝術之橋」(Le Pont des Arts),即是參照畢費所設計的圖樣。1980年代以後,他定居法國南方的圖爾圖爾(Tourtour)小鎮。儘管曾經得到騎士勳章或法蘭西院士的榮譽,但他的創作向來不討法國藝評家的歡心,對照日本人為他成立美術館的尊崇,祖國的美術界似乎沒有為他張開雙臂,所以不得志的遺憾如影隨形。1999年他不幸罹患了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無法繼續創作,生命的熱情從此被剝奪,於是同年終結了自己的生命,享年71歲。

畢費的藝術成就在於:他將現代的繪畫形式,傳統的技法與主題有機地混合在一起,他能捕捉法國戰後時期的不安心境。1940、1950年代專注於描寫枯瘦、焦慮的人物,畫面呈現黑灰色調,而這些特徵也延續到晚期作品;就心理上和色彩上都顯示:畢費當時受到法國寫實主義代表畫家葛魯貝(Francis Gruber)的影響。1960年代剝皮人物和情色裸體,線條愈來愈強烈而尖銳。愁苦的人物和扭曲的靜物,畢費淋漓盡致地表達戰後一代對戰爭的恐懼,心靈孤獨與疏離感,就是這種力量捕捉了觀者的情緒。後期的作品延續以往的主題,呈現敘事性(narrative)繪畫的特色,從社會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風格,轉而更接近表現主義(expressionist)的戲劇性特色,有時更制式化(formulaic)、裝飾性(decorative),與早期極具震撼力的純度已不可比擬。

從1940年代開始,畢費幾乎每年舉辦一次展覽,創作量很大,他的主要回顧展遍佈歐美和亞洲等地:如1958年巴黎的夏邦提耶(Galerie Charpentier);1959年柏林的法國協會(French Institute)、比利時的Knokke le Zoute;1963年的東京近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m Art);1969年的法國科爾馬(Colmar)的安特林登美術館(Musée d’Unterlinden);1978年的巴黎郵政博物館(Postal Museum);1983年蘇黎世的希丹文化中心(Seedamm Cultural Center,);1985年法國的土魯斯(Toulouse)的雅各賓食堂(Refectoire des Jacobins);1987年東京新宿的小田急美術館(Odakyu Museum);1991年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Pouchkine Museum)、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 Saint-Petersburg)、漢城的現代美術館(Hyundai Museum, Seoul);1993年法國奧南的居斯塔.庫爾貝美術館(Gustave Courbet Museum, Ornans);1994年德國卡塞爾的文件大展會堂(Documenta Halle, Kassel);1995年東京新宿的小田急美術館;1996年的高雄市立美術館(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馬戲女雜技員L’ecuyère, 1955




畢費在1955年創作多幅以馬戲團及小丑主題的油畫,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為什麼他的小丑能如此獲得大家的認同?因為人們喜歡小丑,如同古時候的弄臣能討國王的歡心的道理一樣,小丑們的瘋癲、不理性,可以把嘲諷轉成嘻笑,使憂愁轉為歡顏。
藝術家們無不認為,小丑的靈魂像面鏡子,以化妝、變裝表達控訴、用模仿搞笑、改變個性輕鬆的扮著鬼臉。如同法國文學家蘇亞瑞(André Suarès)在《小丑隨筆》(Essai sur le Clown)的一段名言:「小丑的藝術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奧:它反映悲劇中的喜感,喜劇中的悲慘。」("The art of the clown is more profound than we think: it is neither tragic nor comic. It is the comic mirror of tragedy and the tragic mirror of comedy.")
《馬戲女雜技員》的構圖顯示了畫家曾經受到古典的訓練,整個畫面如同一齣靜謐的默劇場景。畢費筆下的雜技演員、小丑們表情悵然,但彼此的眼神相互注視,一個望向另一個,他們的演出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Shakespeare)形容人生即舞台,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而已。畢費以馬戲團的奇觀表演,影射世界的真實面貌,情感深刻反而更能直指人心。

布魯克林橋 Brooklyn Bridge, 1958



布魯克林橋位於紐約,是第一座橫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區的大橋,由兩座哥德式鐵塔、四根巨大鋼索懸吊橋面構成,興建完成於1883年,耗時16載。遠景可看到曾經是世界上最高建築物之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百餘年來布魯克林橋即是美國都會的地標之一。
畢費在1955年畫出這座全世界最繁榮的都會,先前也曾畫過巴黎街景,呈現不同文明裡的不同城市風貌。畢費的油畫編年目錄(catalogue raisonné)中形容:「畢費用宏偉的視野展示,更接近真實的一座摩天巴別塔(Babel Tower)的非人性大都會,虛無之中、永遠灰濛濛的天空底下懸掛著幾座青銅橋。」(…il exposait ses vues grandiose, plus vrai que nature, d’une mégapolis déshumanisée par ses tours de Babel grate-firmament et ses ponts suspendus dans le néant qui restent de bronze sous leur cieux à jamais plombés.)法國文學評論家皮耶.德.布阿德福爾(Pierre de Boisdeffre)曾說:「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必須了解貝納.畢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見證人。」(”Bon gré mal gré, nous avons du reconnaître en Bernard Buffet un témoin essentiel de notre temps”)外國評論家的言論向來苛刻,即便如此,他們也不得不正視,畢費的藝術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畢費市場觀察

國內藝術圈對畢費的繪畫並不陌生,1980年代就有畫商引進他的油畫、版畫,不少收藏家家中至今仍收藏他的作品。1996年畢費還偕妻子來台參加高雄市立美術館(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的回顧展,當時在國內也引起一陣風潮。台灣的收藏方向,某種程度來說和日本有共通性,畢費是日本收藏界推崇的大師,在台灣自然已建立起固定的收藏群。
畢費一生致力於繪畫創作,時間長達50餘年,據了解他的作品約有8千件,其中有些是版畫、插畫、圖樣設計,他的石版畫評價不俗,市場專家對他的1940、1950年代創作評價最高。國內偏愛的主題則以馬戲團小丑、鬥牛士、肖像、風景、花卉、靜物為多。

市場人士向來重視藝術家的作品圖錄(bibliography),1986年揚.拉畢雄(Yann le Pichon)出版、莫里斯.賈尼耶(Maurice Garnier)主編的《貝納.畢費》(Bernard Buffet)上、下兩冊油畫編年目錄全集(Catalogue Raisonné),是畫商和收藏家最常參考的畫冊。不過,這套叢書僅收錄1981年以前的油畫作品,此後一直到1999年為止,畢費又完成不少創作,再則早期不是賈尼耶經紀的作品也無法順利收錄,因此目前賈尼耶和藝術家遺孀正籌備畢費的編年目錄續編。

賈尼耶是巴黎的一位藝術經紀商,他和畢費的交情從兩人在1940年代晚期開始,當1999年畢費決定自殺之際,還打電話通知賈尼耶。賈尼耶當然早猜出他的意圖,因為畢費在1999年生前最後的主題便是「死亡」(La mort -- Death)系列,而且交代2000年個展會是自己的最後一次發表。由於二人50幾年的情誼,以及熟捻畢費的創作,賈尼耶開立的保證書為市場公認的鑑定依據。

綜觀畢費歷年的市場表現,從1940年代崛起於藝壇之後,1955年名列戰後十大最傑出藝術家之首,他的市場在幾位畫商杜胡安.大衛(Drouant-David)、賈尼耶以及夏邦提耶畫廊(Galerie Charpentier),呈現不錯的成績。在1950年代時,畢費的行情最好可以賣到100萬法郎,相當於20萬美元。同時,亞洲的日本從畢費的黑白線條交錯的繪畫中發現東方的味道,預期可以在日本造成風情,於是將他的作品引進日本。日本畫商的策略是銷售給企業家,因此才會出現像駿河銀行(Suruga Bank)老闆岡野喜一郎(Kiichiro Okano)這樣的收藏迷,陸續買下數百幅畢費油畫,甚至在1973年為畢費興建美術館。

畢費市場的高峰期出現在1989到1990年期間,當時日本收藏家進場大舉競標。目前畢費最高價記錄為:完成於1956年的《街景》(Scène de rue)(97.2 x 130.2 cm)作品,1990年2月26日在紐約蘇富比拍出79萬7500美元;其次是1962年的《梵都廣場》(La place Vendôme)(96.5 x 130.1 cm),1990年2月26日由紐約佳士得拍出,成交價77萬美元。這兩幅都是描寫城市風景的作品,尺寸都是60號,同一天分別寫下新記錄。此外,創作於1946年的《基督釘刑》(Christ en croix)(163 x 153 cm)則是最近10年來最高的拍賣記錄,1997年在巴黎的塔尚(Tajan)拍賣公司拍出50萬2975美元。

畢費在市場上創下高價者幾乎都以早期作品為主,最受歡迎的主題是城市風景,不論是描寫1950、1960年代描寫巴黎、威尼斯或紐約,都曾拍出不錯的成績,其次受到收藏家喜愛的題材為1960年代的花卉與1950年代的靜物,然後才是小丑和宗教題材。

1990年代從市場巔峰後,畢費的價格出現劇烈盤整,全球市場60萬美元以上的行情已不復見,除非是藝術性較高的時期,否則價位很難有巔峰期的價位。而且除了公開拍賣會之外,畫廊、藝術仲介公司、博覽會上等二手市場還是常常可見畢費的作品,他的作品在台灣的接受度頗高,

1990年代中期後畢費的行情趨向平穩了,過去5年的行情大致維持不變,相形之下1998年是比較弱的一年,而2000年因上半年景氣不錯,又加上畢費於1999年尾自殺身亡的效應,行情出現上升趨勢。依據「藝術行情」(Artprice)最新公佈的畢費的價格指數(price index):如果在1997年以100美元投資畢費作品,1998年時行情跌至82美元,1999年時為106美元,2000年最高來到110美元,2001年則回到1999年水準,也是106美元,而到去年2002年底的行情為97美元,也是呈現下跌的情況。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可以進場購買的相對低點呢。


畢費創作年表

1952 - The Passion of Christ
1953 - Landscapes
1954 - Interiors
1955 - Horror of the war
1956 - The Circus
1957 - Paris Landscapes
1958 - Joan of Arc
1959 - New-York Landscapes
1960 - The Birds
1961 - Portraits of Annabel
1962 - The Chapelle de Château l'Arc
1963 - Venice Landscapes
1964 - The Bemard Buffet Museum
1965 - The Ecorchés
1966 - Nudes
1967 - The Corrida
1968 - The Beaches
1969 - Churches of France
1970 - Castles of the Loire Valley
1971 - Fools
1972 - Daniele and Virginie
1973 - The Boats
1974 - Landscapes
1975 - Landscapes
1976 - Winter Landscapes
1977 - « Dante's Infemo. »
1978 - The French Revolution 1979 - The Flowers
1980 - Nudes
1981 - Japan
1982 - Self Portraits
1983 - Landscapes
1984 - Small Paintings
1985 - The Automobile
1986 - The Low Countries
1987 - Venice Landscapes
1988 - Sumo and Kabuki
1988 - Natures mortes
1989 - Don Quichotte
1990 -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90 - Britanny
1991 - Sees of New York
1991 - Remembers of Italy
1992 - Les clowns musiciens
1992 - Saint-Pétersbourg
1993 - L'Empire or the pleasurs of the war
1993 - Promenade Provençale
1994 - L'Odyssée
1995 - Les sept péchés capitaux
1996 - Pékin
1997 - Régates
1998 - The house
1999 - Mes singes
2000 - The death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