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t 莫內作品賞析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3 《藝術與投資》第三期 / 2003-03-01



葡萄園小路(阿戎堆)
1872
油彩 畫布
47 x 74 cm

葡萄園小路(阿戎堆)Chemin dans les vignes, Argenteuil (Path in the Vineyards, Argenteuil)

1871年冬天莫內搬遷到塞納河畔的阿戎堆(Argenteuil)小鎮,位於巴黎西北方,距離約10公里。具有農村田園特色的阿戎堆小鎮與附近的風光,成為風格日漸沉穩的莫內創作的極佳題材。這座小鎮上出產葡萄酒、石膏和蘆筍等出口作物。丹尼爾.維恩斯坦(Daniel Wildenstein)在目錄中提及:「(這幅畫)描繪山諾爾斜坡山腳的景色,背景是阿戎堆的煙囪與教堂尖頂。」(Painted a the foot of the Sannois slopes; in the background are chimneys and the spire of the church at Argenteuil.)

研究莫內的生平、藝術頗深的美國保羅.杜克教授(Paul Tucker),目前擔任麻州波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美術教授,他的莫內相關著作頗豐,有1982年出版的《莫內在阿戎堆》(Monet at Argenteuil)、1990年的《90年代的莫內:連作系列》(Monet in the '90s: The Series Paintings)、1995年的《克勞德.莫內:生平與藝術》(Claude Monet: Life and Art)、《20世紀的莫內》(Monet In the 20th Century)等書。他曾以這幅莫內的《葡萄園小路》作品為例,在同樣冷眼觀察下,它表現了阿戎堆的兩個當代風貌,這幅畫可以視為描寫從農業轉向工業的自然發展。Paul Tucker suggests that such painting as Path in the Vineyards, Argenteuil present the two sides of Argenteuil in the same coolly observant fashion. The composition can be seen as depicting a natural progression from agriculture to industry.



乾草堆(吉維尼)
1893
油彩 畫布
65.5 x 100 cm

乾草堆(吉維尼) Meules à Giverny (Haystacks at Giverny)

根據丹尼爾.維恩斯坦在第三冊莫內目錄中,有一段關於右圖《乾草堆(吉維尼)》作品的描述:莫內一回到吉維尼之後,開始進行「草地」的題材,這片草地位於他的吉維尼宅邸南側,當時他剛買下準備要開鑿睡蓮池。這時正值乾草堆的季節,他正在進行另外一個「乾草堆」系列(三件),莫內曾為這幅畫和目錄接下來的兩幅畫繪製一幅素描(該幅素描目前為瑪摩丹美術館收藏)。Upon returning to Giverny, Monet painted in “La Prairie” (meadow) which lay to the south of the land he had just bought where he was to excavate the water-lily pond. He now produced another series of Meules (laystacks) painted during the hay-making season. There is a preparatory drawing for the painting and the next two (Musée Marmottan, 5134, fol. 39 v and part of fol. 40 r).

吉維尼的乾草堆(Haystacks)季節,指的是夏天的尾聲。這幅作品瀰漫著金黃色耀眼的光線,空氣中瀰漫著乾草的香氣。莫內的乾草堆系列作品,除了進行光線的研究之外,我們看到他精心研究乾草堆的色彩結構,以及草堆間的佈局。這幅畫最亮麗的焦點就是前景的乾草堆,四周環境因為它的存在而顯得閃亮。其他的乾草堆在樹林之後半隱半現,成行的樹林與陰影將畫面和諧切割,營造出寧靜的自然美景。

畢沙羅(Pissarro)曾經讚嘆:莫內的乾草堆色彩非常漂亮,外型輪廓優美而飄忽,尤其是背景部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藝術家!而康丁斯基(Kandisky)則發現莫內的乾草堆畫作具有驚人的力量與美麗,是作畫不可或缺的要素。顯然,莫內的乾草堆感動了康丁斯基,而大膽捨棄自然物形體的再現(represent),而以純粹色彩與抽象形象,表現一個內在深邃的世界。



塞納河畔阿戎堆橋
1874
油彩 畫布
54 x 73 cm

阿戎堆時期的作品,是莫內最關鍵的創作階段。在他的繪畫中,記錄當時法國從農業轉型至工業,一個兼具自然與人工的變遷過程。跨越塞納河的阿戎堆橋,橋上、橋下各有忙碌的工業活動正在運行。而此外,風景秀麗的阿戎堆休憩活動也十分盛行。莫內成長於哈弗港(Le Havre),一個帆船運動(yachting)蓬勃的港口。因此1870年代莫內有數年時間生活於阿戎堆時,對當地的賽船活動覺得倍感親切,經常到他的船屋畫室(floating studio)享受水上划船與作畫的樂趣。有時,他則駐足阿戎堆橋河畔附近,將此處富有生命力的景象描寫到繪畫之中。

丹尼爾.維恩斯坦(Daniel Wildenstein)在莫內目錄提及:這幅畫的構圖是從塞納河對岸的小吉那維里耶(Petit-Gennevilliers)河畔眺望上游的阿戎堆橋。其情形類似於季刊中另一幅《河堤風景》(La Berge du Petit-Gennevilliers)。橋下的黃色是出租船屋,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 .C.)收藏的《阿戎堆橋.陰天》(Le Pont d’Argenteuil, temps gris)中有黃色船屋與阿戎堆橋的近景描寫。



里梅茲草地(吉維尼附近)
1888
油彩 畫布
65 x 92 cm

里梅茲草地(吉維尼附近)La prairie de Limetz, près de Giverny (The Meadow at Limetz near Giverny)

根據丹尼爾.維恩斯坦(Daniel Wildenstein),1888年莫內創作一系列籠罩薄霧效果的雷.伊沙特(Les Essarts)平原風景畫,草地上長有各式白楊樹(Poplars):
雷.伊沙特位於艾普特河主要支流的南方,位於里梅茲公有土地範圍內。莫內便是在此地創作一系列油畫作品(目錄標號1194至1206)。所以此作品是米歇.莫內命名。
Les Essarts is south of the main branch of the Epte,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commune of Limetz. It is here that Monet produced a whole set of paintings (nos. 1194 to 1206). Hence the title which Michel Monet gave to this painitng.

《里梅茲草地》原本為藝術家次子米歇.莫內收藏,作品背景的樹木隱然可見,整幅畫作呈現迷濛的氣氛,它可說是1891年莫內「白楊樹」(Peupliers)(Poplars)連作的試金石。1940年,這幅作品還曾經參加巴黎一家畫廊的莫內百年紀念畫展(Centenaire de Claude Monet)。




查令十字橋(倫敦)
1899
油彩 畫布
64.5 x 92 cm

查令十字橋(倫敦) Charing Cross Bridge

莫內第一次踏上英倫的土地,是在1870年,當時他為了躲避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暫時移居倫敦,深受泰晤士河(Thames River)及河面上水氣迷濛的美景吸引,也受到英國水彩畫家泰納(Turner)、康斯坦伯(Constable)等人的影響。於是,1899年莫內再度重遊舊地,創作一系列以泰晤士河主軸的倫敦風景主題。

英國是一個鐵路密度的國家,而倫敦市也有數條鐵路支線穿過。查令十字橋是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火車鐵橋,1863年由建築師賀克蕭男爵(John Hewkshaw)設計建造,它連接泰晤士河北岸的查令十字車站和南岸的滑鐵盧車站。查令十字橋上火車駛過冒出白煙的景致,經常被莫內取景入畫。

此外莫內還提到查令十字橋的景色,他寫道:「火車一輛接著一輛駛過,火車頭冒出濃濃白煙在兩車交會的瞬間相遇,慢慢混合成一團煙霧,飄揚於風中,漸漸消逝於空氣裡,漫步於河面上,這奔騰的煙霧彷彿充滿生命力,柔軟靈巧,游移不定,令人難以捉摸…。」

維恩斯坦中心(Wildenstein Institute)的丹尼爾.維恩斯坦(Daniel Wildenstein),生前花費40餘年時間研究莫內的藝術,蒐集文獻與詳細作品資料,出版四大冊的《莫內生平與油畫全集》(Claude Monet Biographie et Catalogue Raisonné, volumes I to IV),收錄近2050幅莫內的油畫創作。丹尼爾.維恩斯坦在第三冊的《莫內生平與油畫全集》中提到莫內的「倫敦時期」作品,有以下的描述:

倫敦
莫內曾經在1899至1901年間三度前往倫敦旅行,住在維多利亞堤防的瑟佛飯店,這段時期他開始著手「倫敦」系列。1904年大畫商杜朗魯耶曾經為莫內舉辦個展,展出37幅「泰晤士河風景」,作品的年代跨越從1900年到1904年五年之間;從年代來看,某部份或許符合這些繪畫的實際完成時間。我們在目錄中挑選將這幾年即1899到1901年間開始創作的畫,並指明它們可能的創作年代。我們將這段時期的作品集結起來,分成主要的主題(查令十字橋、滑鐵盧橋、國會大廈、萊斯特廣場)。

約莫在1899年9月15日,莫內偕同妻子以及潔曼妮.荷西德一同離開法國,前往探視住在倫敦學習英文的長子米歇。同年10月17日他告訴杜朗魯耶,說自己正「嘗試畫泰晤士河風景」,以查令十字橋和滑鐵盧橋為主。10月底莫內回到吉維尼,那位著名畫商去拜訪他,點了11幅油畫,當時沒有一張畫是完成的,後來他把很多幅畫帶去倫敦後才完成。

1900年他又開始從事他重要的倫敦系列創作,2月11日他開始工作,這一趟旅行,他獨自前往倫敦,同時留下許多封他和妻子之間的魚雁往返。他的健康良好,氣候宜人,他沒有放棄前一年處理的主題,此外又加上西敏寺的國會大廈的新題材,他常常利用傍晚時間作畫。3月18日他提到「已經為65幅畫覆上顏色」,即將開始繪新畫。4月初,他搭船到第厄普和法國。
1901年1月23日莫內再度前往英國,這次又是獨自一人。他在等待配框完成期間,也畫了幾幅粉彩素描,所以他延續前一年的創作,特別喜歡滑鐵盧到查令十字。傍晚時分,以描繪國會大廈為主;夜漸深時,從俱樂部的窗戶眺望萊斯特廣場。3月10日,莫內第一次染病,嚴重影響工作,一直到4月初離開英國為止。

根據丹尼爾.維恩斯坦目錄中的描述:這系列的畫面取景方式,是從西南方的瑟佛飯店眺望查令十字橋,以及國會大廈的泰晤士河上游的景致。…前景右方有維多利亞堤防上的樹木;中央穿越畫面的是查令十字的鐵橋;從這個角度,國會大廈隱然可見,方形維多利亞塔清晰可辨,矗立在大笨鐘的右側,中間尖塔正好對著維多利亞塔,連成一氣。

這幅《查令十字橋》是畫商杜朗魯耶(Paul Durand-Ruel)在1901年向莫內購買,1905年流通到美國芝加哥,為美國收藏家詹姆斯.W.維爾斯(James W. Viles)收藏。後來輾轉在美國拍賣會現身。1988年開始日本的川村記念美術館收藏(Murauchi Art Museum, Hachioji, Japan),川村收藏許多歐洲藝術與印象派畫家作品。不久前,這幅畫又重新回到市場,目前為私人收藏。



河堤風景(小吉那維里耶)
1875
油彩 畫布
61 x 80 cm

河堤風景(小吉那維里耶)La Berge du Petit-Gennevilliers (The River Bank at Le Petit-Genevilliers)

小吉那維里耶(Le Petit-Gennevilliers)位於阿戎堆(Argenteuil)對岸,兩地隔著塞納河(la Seine),是阿戎堆橋的下游地區。莫內描寫阿戎堆橋(Le Pont d’Argenteuil)時,即是從小吉那維里耶的方向取景,從此處回望阿戎堆橋。19世紀時,阿戎堆和阿尼埃爾(Asnières)都是法國的賽船最佳勝地、畫面中行人沿著塞納河畔散步,河上可見停泊的白色帆船。

1872年至1877年,為莫內創作上的阿戎堆時期。這段時期他建立一個著重於戶外、現代生活的「新繪畫」(new painting)特色,作畫速度非常快速,因為他要捕捉不斷變化的光線。阿戎堆的題材將他從河上公共空間、小鎮景色,轉化為描寫自己的花園與周遭環境,變得更為與世隔絕(enclosed)、超乎物外(detached)的發抒。

右圖《河堤風景(小吉那維里耶)》的景點,莫內在此畫過三幅類似構圖的作品,它們都以短而簡略的筆法完成,樹、草和雲朵以各種顏色點染,令觀者有閒適寧靜之感。



睡蓮
1914-1917
油彩 畫布
160 x 150 cm

從1893年開始,莫內瘋狂埋首於吉維尼(Giverny)水上花園的睡蓮寫生,一直到生命終止。睡蓮,如同莫內冥想的菩提樹,將莫內導引入內在世界的探索。莫內隱居在自己的花園內,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的威脅侵入時,他也不曾離開。這幅畫完成於1914至1917年間,當時花園之外的世界戰火蔓延、紛紛擾擾,妻子、長子相繼離世,內心充滿哀戚的莫內,創作一度中斷。後來友人不斷鼓勵下,1914年才又重拾畫筆,將全部時間花費在單純的水光、睡蓮的描寫,內心的清明,寄諸一朵朵盛開的花朵。晚年莫內的繪畫美學有另一種悠遠的意境,得到世人的敬重。

右圖《睡蓮》在維恩斯坦(Wildenstein)莫內目錄中編號1786,最早由莫內次子米歇.莫內(Michel Monet)收藏。1964年美國收藏家莫里斯(Mr. and Mrs Edward Morris, USA)將此畫捐贈予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而後芝加哥藝術學院分別於1969、1975年的私人收藏展(Private Collection in Chicago)及莫內油畫展(Paintings by Monet)中有公開展出。1987年,芝加哥藝術學院信託委員會(Trustees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決定將出讓此畫而參與拍賣,於是這幅畫才得以進入藝術市場。


葛罕瓦風景
1881
油彩 畫布
60 x 78 cm

葛罕瓦風景Vue prise à Grainval (View taken from Grainval)

根據丹尼爾.維恩斯坦(Daniel Wildenstein)的看法,這幅《葛罕瓦風景》,是面向菲崗的峭壁風景,背後為法尼耶海岬(Cape Fagnet)。(View of the cliff looking towards Fécamp, with Cape Fagnet in the background.)在維恩斯坦編著的莫內目錄中有四幅類似的取景角度(Nos. 653 to 656)。

羅伯.亞伯(Robert L. Herbert)的著作《莫內在諾曼地海岸:1867-1886年的遊歷與繪畫》(Monet on the Normandy Coast, Tourism and Painting, 1867-1886),提到《葛罕爾風景》的創作背景:

1880年代,莫內經常前往諾曼地(Normandie)附近海岸寫生。1881年3月初,莫內曾在菲崗(Fécamp)短暫停留四個星期,在菲崗和葛罕爾附近開始創作大約20幅繪畫;在接下來幾個星期內,他完成這批畫。在同一月中,他短暫拜訪住在小達拉斯的兄長雷歐,猜測可能在當地創作兩幅油畫(維恩斯坦目錄編號644和655),它們是莫內秋天前在此小港完成畫作的另外兩件改編版本。
… Beginning in early March 1881, he initiated about twenty paintings in a productive four weeks there and at nearby Grainval; he finished a number of them over the following weeks. During that month he paid a brief visit to his brother, Léon, who was again at Les Petites Dalles, and he presumably worked there on two canvases (W. 644, 655) which are variants of those done the autumn before at the tiny port.

其中編號655作品就是右圖的《葛罕爾風景》。莫內創造出一種無窮變化的效果,彷彿我們正站在山岡上,陽光灑滿整個海岸,如鷗鳥一般俯視美麗的藍天海洋,意境開闊遼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