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納斯之王──奇斯林 Kisling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1 藝術與投資 創刊號 / 2002-09-01



作品介紹 《紅衣少女》

奇斯林  Moïse Kisling 最擅長描繪女性的陰柔姿態,他能捕捉對象最微妙的內在情緒,以柔美的線條和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來。法國國家語言科學院的托雅對奇斯林的人物畫有其見解,他認為:奇斯林畫肖像畫時,他的確不是在描繪模特兒,而是對她們提出問題。他的繪畫力量不是出自於觀看後的再現能力,而是嗅聞後的再現能力。

奇斯林的人物畫常常被拿來和好友莫迪葛里亞尼作對照,兩人的作品都帶有憂鬱的味道,而奇斯林似乎更多了情慾的表達:畫中主角的眼睛永遠張著一雙迷濛的大眼睛,輪廓清晰的櫻桃小口,帶有神秘而夢幻的情調。這幅《紅衣 少女 》的主角是一不知名的少女,神情羞卻而稚嫩,誇大後的人體比例,使身形更顯頎長,從她的髮式與衣服可以看出約是1920年代巴黎仕女喜愛的裝扮。剪裁簡潔的紅色寬大領口下襯著晶瑩的膚色,整體流露出都會布爾喬亞式的休閒風情。


作品介紹 《瓶花》

「我是如此熱愛生命。」這是奇斯林在病榻前留下的話語。

中國早期的旅法藝術家常玉,在巴黎的蒙巴納斯區四十餘年,他在繪畫主題上的裸女、人物、花卉、靜物等選擇,都和巴黎畫派有密切的淵源,尤其是常玉晚年一批現由台灣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盆花系列,各式各樣花卉爭奇鬥艷,相當程度就是受到奇斯林的啟發。

奇斯林畫中的花朵儘管有著般燦爛艷麗的色彩 , 卻永遠透著一股悠悠的傷感。這幅《瓶花 》作品結構和諧,畫家描繪湛藍瓷瓶裡綻放的繽紛、繁華,如同懷念起青春與生命的美好。何嘗不是呢?巴黎畫派裡來自異鄉的藝術家們,看過多少繁華興衰,無論如何,對於詠讚生命的真摯情感,還是一一在畫布上呈現了。



作品介紹 《水果靜物》

奇斯林早期靜物作品在恩師潘其維齊的影響下,有塞尚和德安(1880 -1954)之風,後來逐漸走出了個人的獨特風格。即使友人畢卡索一度希望他採行立體派畫風,奇斯林依舊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以市井生活經驗融入繪畫創作之中。

 《水果靜物》是奇斯林在1925年的創作,華麗的風格正好呼應了他正值輝煌的藝術生涯。這一年奇斯林在美術界非常活躍,他的作品同時入選杜樂麗沙龍展、獨立沙龍展 、秋季沙龍展 ,其創作受到藝壇的矚目。在這幅作品中,竹籃裡各式蔬果與綠葉組成瑰麗的構圖,果蔬色彩明亮,在光影映襯之下更顯得輝煌璀璨。飽滿豐美的主體,搭配桌面上格子狀的方巾,以及背景牆上懸掛著東歐傳統圖飾的布幔,作品充滿異國情趣以及富足的意象。


巴黎學藝之路

奇斯林,1891年出生於波蘭克拉科夫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裁縫師傅,期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當工程師,但奇斯林卻夢想成為藝術家。他在克拉科夫的美術學院研讀時,遇見了他的啟蒙老師潘其維齊,後者曾經在巴黎接受印象派洗禮,和雷諾瓦、烏依亞爾、波納爾等畫家交往密切。潘其維齊勸奇斯林不要選擇當時波蘭人普遍前往的德國,建議應該到雷諾瓦和塞尚的國家去,他認為巴黎才是藝術的王國。

20世紀初的巴黎,野獸派、立體派各種現代藝術運動接續不斷勃發。1910年19歲的奇斯林滿懷理想來到藝術之都巴黎,口袋裡只有20法郎,完全不顧這些錢僅能維持幾週的生活。奇斯林最早進駐在蒙巴納斯區一間破舊的旅店,後來遷移到蒙馬特區的「洗濯船」,這是一整排的畫室建築物,由於外型簡陋破舊,看起來像是漂浮在塞納河上貧苦的洗濯船,因此詩人賈克柏給了她這個稱謂。蒙馬特的洗濯船是立體派的搖籃,畢卡索曾在此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亞維農少女》。後來,奇斯林遷移到蒙巴納斯區,並在此生活了27年之久。他和莫迪葛里亞尼( 1884-1920 )、布拉克( 1882 - 1963 )、畢卡索、蘇丁(1894 -1943)等人結為好友。奇斯林人緣頗佳,他的畫室經常是為藝術家、作家、詩人的聚會中心,他們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奇斯林和莫迪葛里亞尼兩人皆以瀟灑俊美齊名,都是才氣縱橫的藝術家,也是相知相惜的莫逆之交,奇斯林將自己的顏料分享給貧困的莫迪亞亞尼,甚至於當莫迪葛里亞尼在1920年病故,他的後事也是奇斯林代為張羅。

1917年時美術記者和史學家給奇斯林「蒙巴納斯之王」的稱號,而莫迪葛里亞尼則有「蒙巴納斯王子」的美名。1922年時,一位德國作家為出版了一本關於奇斯林的書,不久詩人沙蒙也幫他寫書作傳。他的藝術帶有東方神秘氣氛,色彩華麗,個性鮮明,是「巴黎畫派」中舉足輕重的藝術家。


世界畫壇上的奇斯林

1911年當奇斯林初抵巴黎的第二年,作家兼畫商巴斯拿注意到了他的才華,巴斯拿同時也是莫迪葛里亞尼的伯樂。1912年奇斯林有三幅作品入選秋季沙龍,一幅靜物,一幅女孩頭像,以及一幅港口風景畫,而其中兩幅畫就擺在馬蒂斯和波納爾畫作中間,參觀的群眾立即被他的作品吸引。同年巴斯拿和奇斯林簽訂契約 ,有過短暫的合作,以300 法郎買下一批他的近作 ,這些錢不算豐厚,勉強可以維繫數週的生活支出。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奇斯林參加法國的外籍兵團出戰,負傷榮歸,這使得他出身波蘭猶太人的身分,得到法國人的認同,1924年正式取得法國國籍。奇斯林對法國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感,他的毅然從軍,後來1933年時為他贏得法國Legion d'Honor的騎士榮譽。

奇斯林雖然是窮畫家,但一生充滿機運與歡樂,1919年28歲的他即在巴黎的杜魯葉畫廊舉辦個展,這家畫廊曾代理過馬蒂斯、德安的作品,這使得奇斯林突然竄紅,成為巴黎知名人物 。他在杜魯葉畫廊首次個展的成功,使得他穩穩地建立起「巴黎畫派 」第一流藝術家的地位。1922年左右,美國巴恩斯醫生(1872-1951 )在巴黎大量購藏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當他到奇斯林的畫室參觀之後,一口氣買下20餘幅奇斯林的油畫。這位巴恩斯就是後來美國賓州費城成立的巴恩斯基金會的主人,基金會收藏2000多件近代大師經典級的代表作,而巴恩斯確實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

1910至1930年代,巴黎正值「美好年代」,注重休閒、講究感官享受的年代,美食、時尚、藝術收藏蓬勃,布爾喬亞式的品味,也將巴黎畫派帶至發光發熱的階段。奇斯林的作品帶有東歐斯拉夫式的異國情調,他筆下的人物、花卉、靜物或風景,在濃烈鮮明的色彩裡,總是透著淡淡的神秘與憂鬱氣氛,獨具個人魅力,受到廣大歡迎。除了不定期參加巴黎沙龍展之外,1923年他開始,他分別在波耶第畫廊和居庸姆畫廊舉行個展,反應非常成功。1931年,巴黎的吉哈畫廊也為奇斯林舉辦一次個人展覽,史坦畫廊在1937年為他舉辦個展。

而在海外奇斯林也有多項展覽經歷,如1921年和1934年的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而1934年他應邀赴美國匹茲堡,領取卡內基中心的國際美術獎;1941年再度赴美參加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聯展,而翌年更在美國西岸洛杉磯舉辦個人畫展。1943年在紐約成立畫室,熱情的奇斯林讓此處再度呈現蒙巴納斯時期的熱鬧情景,此外由於歐洲正是二次大戰期間,他留在美國發展數年,一直到戰爭結束後,1946年他才回到巴黎。

戰後奇斯林曾和巴黎的傑內哥畫廊(1945);馬賽的如梵畫廊(1943)、普傑畫廊(1950)舉行過個人畫展;坎城城堡美術館(1953)則是為奇斯林辦了生前最後一次個展。


「巴黎畫派」收藏家的上選

奇斯林的繪畫廣為全球美術機構收藏,其中以美國、法國、日本和瑞士等國收藏最豐,如美國巴恩斯基金會、法國尼斯現代美術館、瑞士日內瓦小皇宮美術館、日本名古屋市立現代美術館等等。日本人對於巴黎畫派的喜愛,相較於其他地區是不遑多讓的,1984年日本四個城市的美術館為奇斯林舉辦大型紀念展,展覽還巡迴至巴黎的秋季沙龍展出。1991年正值奇斯林百年誕辰,有一場盛大的百年紀念展,擴大在巴黎的馬蘭格畫廊、東京、馬賽的工商會美術館等地巡迴展出。

在私人收藏部分,瑞士的蓋茲博士是全世界擁有奇斯林畫作最多的收藏家,他的奇斯林藏品目前寄藏於日內瓦的小皇宮美術館。而現在,小皇宮美術館正長期展出奇斯林回顧展。


奇斯林的拍賣紀錄

「巴黎畫派」一直是藝術市場上十分搶手的主題,其中以莫迪葛里亞尼的畫價最高,有1千多萬美元的身價,但是莫迪葛里亞尼36歲時英年早逝,作品存世不多,加上作品真偽爭議性極大,因此讓收藏家卻步。喜愛類似風格的收藏家,會轉向收藏奇斯林的作品 ,因為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奇斯林的作品選擇性較多,作品較無爭議性,而且價格和20世紀早期華人藝術家相當,因此在藝術市場極受歡迎。

奇斯林最高畫價出現在1989年法國艾達一拍賣公司,是一幅20號尺寸、1936年作的女人肖像,當時以310萬法郎拍出,相當於50萬美元(折約台幣1600萬元)。在花卉靜物主題上,指標紀錄是1989年由艾達一拍賣公司執槌,拍出252萬法郎的成績,相當於40萬美元(約台幣1340萬元)。

2001年度全球藝術拍賣會上的奇斯林價格都在30萬美元以內,大約都在新台幣1000萬元價位以內。相較於台灣、香港拍賣市場上的台灣老畫家或華人藝術家的畫價,如常玉( 1901-1966)、朱沅芷( 1906-1963 )、陳澄波(1895-1947)、廖繼春( 1902-1976)等頻頻創下超過一、兩千萬台幣的拍賣紀錄,除了看出台灣收藏家對於經典藝術的需求,也可以預見西洋大師繪畫在台灣的市場潛力,再從印象派與現代繪畫項目近幾年積極成長的情況看來,巴黎畫派重要畫家奇斯林,現在正是一個看漲的投資標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