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寧靜與享樂──野獸派大師亨利.馬蒂斯 Henry Matisse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12 藝術與投資第12期 Summer 2005 / 2005-07-01


全球時尚界近幾年吹起一股奢華及異國情調風,華麗而奇異的風格予人視覺上的快感,暫時忘卻世紀初恐怖份子的威脅及戰爭的醜惡。這種精緻的、帶有感官愉悅的美,令我不禁想起上個世紀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他正是馬蒂斯,一位足與畢卡索並駕齊驅的巨人。

歷經過兩次戰爭的無情試煉,馬蒂斯幾乎一貫以最美麗的色彩及形式來描繪這個世界。1954年當馬蒂斯走完人生旅程時,他的競爭對手畢卡索讚歎:只有馬蒂斯才是真正的畫家。

馬蒂斯,是野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無窮創意,繽紛色彩及強烈裝飾風格,啟發了無數現代藝術的創作,普普藝術的安迪·渥荷、塗鴉藝術家奇斯‧哈林,先後從馬蒂斯的繪畫裡找到了養分,擴展了20世紀後期多樣有趣的美術視野。華人圈裡面的藝術愛好者對於常玉的繪畫讚賞有佳,比例誇張的人體,及華麗的背景鋪陳,讓人印象深刻,其實,這其中諸多靈感乃是來自野獸派大師馬蒂斯。而也嘗試雕塑的馬蒂斯,想像力十足,甚至啟發了畢卡索對非洲藝術的興趣。

畫家的藝術養成


1869年12月31日,亨利·馬蒂斯出生於法國南方小鎮卡鐸──坎佩思,他的父親在當地經營穀物、五金與顏料的生意,母親則從事陶瓷工藝品與制帽的工作。馬蒂斯從小體弱,無法繼承父業,但他承襲了母親對美的感受。由於他適合白領階級,家人期望他能從事法律工作,送他到巴黎的法學院就讀,畢業成績頗為優異。學成後返鄉在一間律師事務所工作,千篇一律的訟事,他認為自己的工作毫無價值可言,之後開始在當地的學校選修素描課程,尋找生活樂趣。

1890年他因為急性盲腸炎開刀,在父母家中休養,母親為了讓他排遣無聊,送了一箱顏料。意外地,馬蒂斯從繪畫裡面找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他生平的第一幅油畫《靜物與書》就是完成於手術後的休養期間,這幅畫已顯露出他的造形及寫實功力。1891年馬蒂斯決定棄法律從藝術,前往巴黎習畫,拜在朱麗安學院布格侯 (1825-1905)的門下。生性活潑、崇尚自由的馬蒂斯,很快地對於樣板枯燥的教學感到不耐,而與朱麗安學院漸行漸遠,尤其來年報考巴黎美術學院失利,更堅定他離去的決心。

於是他轉而在裝飾藝術學校選修夜間課程,研讀幾何、透視與構圖,準備重新報考美術學院。任教於美術學院的象徵主義畫家牟侯(1826-1898),發現了這位青年畫家的才華,邀請他加入自己的畫室,開始非正式地學習。牟侯開明的教學開展了馬蒂斯的繪畫視野,在他的門下還有盧奧(1871-1958)、馬克也(1875-1947)。牟侯是近現代美術最偉大的教師之一,他鼓勵馬蒂斯要多加臨摹羅浮宮館藏的大師作品。1895年,終於馬蒂斯獲准進入美術學院的殿堂。接下來的兩年,在國家協會沙龍成功地展出四幅作品。



分光法的沖激


1895年12月,在巴黎伏勒爾畫廊觀看了塞尚(1839-1906)的個展之後,馬蒂斯對於色彩的主張產生深刻的感受; 1897年他又在巴黎盧森堡美術館見到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對莫内(1840-1926)的畫最感興趣,並和畢沙羅(1830-1903)結為友好。儘管經濟不算寬裕,馬蒂斯還是向伏勒爾買了幾幅畫作,其中1899年所購買塞尚的《三浴女圖》,是影響他後來一生的重要作品,這幅畫在1936年時轉贈給巴黎小皇宮,收藏至今。

二十世紀最初的幾年,馬蒂斯和妻兒歷經一段磨難的歲月。牟侯於1898年過世後,他的弟子不得再使用美術學院畫室,官方沙龍拒絕他的作品,此時父親又威脅要取消每月原本即不寬裕的金錢接濟。而原本答應和畫家老友馬克也承包1900年法國萬國博覽會大皇宮的裝飾,也因感染支氣管炎而必須避居日內瓦,放棄這項工作。這些日子簡直就是多事之秋。1901年馬蒂斯在卡利葉畫室結識了烏拉曼克 (1876-1958)、德安(1880-1954),這些人後來都成為野獸派的成員。

馬蒂斯繼續參加沙龍展,1904年伏勒爾畫廊的個展,雖然沒有帶來實質的金錢收入,卻促使他開始嶄露頭角。那年夏天之後,他待在聖托貝作畫,徜徉在地中海的陽光裡。他的住處距離席涅克(1863-1935)的別墅不遠。席涅克是點描派畫家秀拉(1859-1891)的愛徒,積極發揚「分光法」的理論,作畫時在畫面點上很小的色線,或明暗對比強烈的色點,使觀者從一定的距離觀看時眼睛自動產生混色的效果。於是,馬蒂斯趁此機會得以深入研究光線與色彩的理論。事實上他對於秀拉的藝術心儀已久,透過席涅克的指導,將新的繪畫理論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秀拉的理論對於梵谷、高更有重大的影響,更是野獸派誕生的前提。1904年馬蒂斯一部份採用分光法的理論,一部份融入了塞尚名作《三浴女圖》的感官線條,完成了以田園詩歌為背景的《奢華、寧靜與享樂》(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畫作。這幅畫首度發表於1905年的獨立沙龍展,獲得空前的成功。席涅克讚賞它是分光法理論一次絕佳的實踐,並買下這幅畫作,長期懸掛在他位於聖托貝的別墅餐廳內。

《奢華、寧靜與享樂》的標題出自法國詩人波特賴爾一首名作〈旅行的邀約〉,詩中提到「就是秩序與美,奢華、寧靜與享樂,此外別無其他。」而這幅畫的意含其實正反映出馬蒂斯自由樂天的人生觀,玩弄色彩創意的享樂主義。

野獸派的誕生(1905-1907)


馬蒂斯的繪畫生涯發展在1905年夏天出現關鍵性的變化,這時他完成了第一幅野獸派作品。告別了先前點描派的實驗階段,開始採取新技法處理光線,色彩更亮麗,對比更強烈,幾乎完全忽略陰影與輪廓線。

二十世紀初期藝壇上百家爭鳴,畫家們為了要解決印象派畫家所留下的問題,一派主張科學方法,遵循秀拉和席涅克的分光法;另一派則崇尚精神性的追求,如牟侯和夏凡納 (1824-1898)的象徵主義。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屬塞尚,他為印象派找出一條出路,開闢了二十世紀各項美術運動的大道。在這波美術運動洪流裡,馬蒂斯放棄學院派的素養,綜合秀拉、席涅克、梵谷、高更以及塞尚的繪畫經驗,轉化為明亮的色彩以及強烈的造型。

野獸派的原色運用,可以溯源至1898年馬蒂斯、馬克也幾位牟侯門生的實驗。1901年時他們就曾在獨立沙龍展中藉由純色來表達繪畫概念,德安、烏拉曼克也做過類似的發展。1903年巴黎的梵谷畫展驚豔藝壇,這群朋友此時取得強烈色彩的共識,於是點燃了如煙花般璀麗的「野獸派運動」。1905年的秋季沙龍裡,以馬蒂斯為首,包括德安、曼更 (1874-1949)、馬克也、普依、烏拉曼克以及盧奧等藝術家共同舉辦了一場聯展;藝評家因為看不慣如此激烈大膽的用色,驚訝不已,當時展覽廳的中央放了一尊馬克也的銅雕,由於接近文藝復興時期唐那太羅的風格,藝評家瓦塞勒不禁說出:「唐那太羅被野獸包圍!」的諷刺評語。之後,這些畫家就被稱之為"野獸派畫家"了。馬蒂斯在本屆秋季沙龍一共展出兩幅畫作—《戴帽的女人》以及《開窗》,前者是妻子的畫像,雖然褒貶不一,還是贏得收藏家的注意;後者將室內、室外的景色巧妙地合而為一,極為高明的創意。


野獸派運動僅維持兩年的時間,它並非一個有共同理念、同質性很高的團體,秋季沙龍的聯展其實是建立在一種共同挑戰權威的困難環境。於是,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成了野獸派畫家們唯一風格統一的演出。

形色簡約的藝術與裝飾 (1908-1913)


經過曇花一現的野獸派之後,馬蒂斯轉向高彩度與裝飾性的簡約風格。它採取單色統一的背景,產生強烈對比與裝飾,並且涵蓋了「窗景」與「室內」的兩大主題。

這段期間他還創作了知名的「舞蹈」與「音樂」系列,紅、藍、綠等原色構成簡單的造型,直接激發人類的情感。這兩幅畫堪稱上世紀最重要的名作之二,在極度平面單純化的圖像裡,表現出狂熱的律動感以及寧靜。如此簡單流暢的風格,也預告了藝術家晚年平面剪紙的發展。

自從向牟侯拜師求藝以來,馬蒂斯就親身體現了「藝術是一種裝飾」的觀念。同時他始終認為,藝術應該是某種慰藉與避難所,以特有的感知,透過不同的形式來表達情感。他曾說過:「我的訴求是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我的藝術信條,就是平衡、寧靜,沒有任何沮喪或不安。有點像是坐在一把舒適的安樂椅,獲得撫慰和放鬆。」

1911年秋天,馬蒂斯應收藏家的邀請,造訪了俄國。這是他和東方的首度接觸,感受到拜占庭藝術迷人的裝飾風格。收藏家家中琳琅滿目的近東掛毯、畫作及工藝品,也反映在日後的繪畫構圖之中。由於對異國情調的喜愛日增,促使馬蒂斯於1912年至1913年兩度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此時色彩不再純粹的描繪和表現,更強調物質的簡約及和諧。這段時間幾乎以綠色調為主,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人為裝飾傳達了真實的自然外觀,創造另一種視覺的可能性。此時他喜愛描繪金魚、花和倚姿雕像的主題,經常畫中有畫,裝飾風格愈趨明顯,刻意忽略景深的透視感,有時畫作甚至只有兩度空間。

抽象與實驗(1913-1917)


受到立體主義與世界大戰的影響,馬蒂斯收起了愉悅風格,打破藝術本質的局限,轉而追求形式結構的探索,這段時間的風格傾向冷冽、抽象,色調偏向理性、灰色調,幾何的精神成為最高指導原則,有人稱這段時期為「非馬蒂斯時期」。

其實,這段時期他的創造力不減反增。他向友人傾訴,戰爭情勢的無盡等待,深深地困擾著熱愛自由的自己。這段深思反省階段,他以驚人的耐性研究立體主義,嘗試新的風格技巧。在嘗試抽象與實驗的階段,他的表現臻於圓滿成熟。

1914年他創作了《寇里烏的落地窗》,筆直的線條構成,為典型的幾何抽象畫作,具有極簡主義的風格。1982年華裔畫家趙無極完成了《向馬蒂斯致敬》,正是從這幅抽象窗景畫取得靈感,運用類似的構圖,向這位色彩大師、抽象畫先驅頂禮。


最高成就:尼斯時期 (1917-1930)


1917年底,馬蒂斯獨自前往南法的尼斯,客居在濱海的飯店內。他前往鄰近小鎮,探訪年事已高的印象派畫家雷諾瓦 (1941-1919)。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仍舊持續中,尼斯溫暖的天氣與陽光,使他感受到人類至高的幸福感受,因此作品回歸到過去愉悅的本質,畫室的主題再度成為他的重心。除了夏天短暫返回巴黎之外,年年冬天他幾乎選擇在尼斯渡過。

1920年代為馬蒂斯最具代表性的尼斯時期,將家居、異國風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華麗,可說是他的藝術巔峰階段。

(一) 家居生活與畫室主題

在拜訪了雷諾瓦之後,馬蒂斯的風格隱約看出前者繪畫的影響。法國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彌漫著「回歸秩序」的訴求,這股風氣也在前衛藝術圈內蔓延。馬蒂斯的尼斯系列初期回歸到了印象派的傳統,但基本上,他是一位大膽而熱情的藝術家,在經歷過二十多年的摸索之後,他已經是積累無數經驗的藝壇大師,而非單純的門生。這段日子他謹慎而熱誠,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既激烈卻節制的革命,力求突破傳統的潛伏時期。

尼斯畫室作品最初以粉紅色系為主,筆觸輕盈、精確,強調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景致變化。色彩輕柔宛如詩的旋律。尼斯畫室主題出現不少即興之作,瓶花、棕櫚樹、迷你美女、格子地板以及條紋桌巾等充滿歡愉的氣氛,最是畫家喜愛的題材。自從1905年秋季沙龍發表了「開窗」的主題之後,初抵尼斯時,這個題材又再度回到馬蒂斯的畫布上,他花費不少精神研究窗外與室內的光線關係。

(二) 近東主義與後宮女奴

「後宮女奴」,又稱為「土耳其宮女」,這類題材最早興起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反映當時貴族上層社會對於近東異國情調的遐想,充滿視覺感官的魅惑。在文學上,英國詩人拜倫 (1788-1824)曾在《唐璜》詩作裡歌詠後宮女奴的風俗,啟發了許多藝術家前往異國旅行搜奇;在美術上,從最早的安格爾、德拉克洛瓦、到雷諾瓦,都曾畫過後宮女奴的題材,而馬蒂斯又從雷諾瓦承襲此一繪畫傳統,並賦予現代化的面貌。

從1919年到1929年的十年間,馬蒂斯大約創作了五十幅以「後宮女奴」為主題的油畫;在此之前,他也繪製許多鉛筆習作,這些畫作不少被翻製成石版和銅版畫,其中還有雕塑作品。馬蒂斯認為,後宮女奴帶有懷舊情愫,勾起人們甜美的遐想,沈浸於摩洛哥往日的繁華傳說。後宮女奴呈現寧靜柔美的感官性,它其實延續了世紀初馬蒂斯創作分光法《奢華、寧靜與享樂》時的風格。其間的差異在於:人物的背景從原來的田園戶外風光,轉為歐洲家居裝潢的室內場景,並搭配掛毯、花卉、靜物等瑰麗的裝飾。

無論著衣或裸體,馬蒂斯一生創作最多的題材就是人物畫,他曾說:「我最感興趣的,不是靜物、不是風景,而是人物。能讓我盡情表達從生命中獲得的,或稱之為宗教情操的,就是人物畫。」女性軀體是馬蒂斯尤其擅長的項目之一,這個古老傳統的美的題材,被馬蒂斯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是結合來自東方、原始非洲及大洋洲的異國情調,都為傳統的題材添加新意,成功地詮釋了新時代對女體的看法,筆下的人物顯得無憂無慮,傳達安詳而愉悅的感官性。


(三) 人體雕塑

其實除了繪畫的研究,1899年到1935年之間,馬蒂斯也致力於雕塑創作。在雕塑上,力求堅實簡潔的物體表現,他崇仰羅丹能精確刻畫物象的外觀及姿態。研究雕塑,使他在創作上獲得新的靈感與技法,尤其是人體的表現。他曾在學院研究古典雕塑,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帶給他不少啟發。因此,他曾把野獸派的風格揉合古典雕塑的特色,發展出造型十足的三度空間作品。

值得一提的,馬蒂斯採用站姿的裸體雕塑,打破了傳統慣有的裸體臥姿,他所欲建立的自我風格除表現在雕塑上,亦同時反映在繪畫裡。非洲面具原始藝術的喜好,也從頭像雕塑上見出端倪。馬蒂斯的雕塑偏愛粗獷的質感及漫畫式的造型,來呈現裸體的量感及莊嚴。

神秘的主題與變奏(1930-1943)

 1930年馬蒂斯到美國和玻里尼西亞和大溪地等地長途旅行,對大溪地風光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洋洲的原始特色,激發許多想像力。而同年他造訪美國各大博物館,並會見幾位重要收藏家,其中包括美國最知名的收藏家之一巴恩斯,巴恩斯邀請馬蒂斯創作大型壁畫,選定的主題為「舞蹈」。早在二十世紀初期,馬蒂斯的名畫《舞蹈》驚豔藝術界,而此時的人物更為簡化、抽象,帶有神秘的色彩。

製作壁畫時,由於度量尺寸錯誤,馬蒂斯一再地修正構圖,反而得到意外的效果。這時候開運用剪紙來巧妙地處理平面上粉紅與藍色的大塊色面,避免在牆上直接塗抹。人體樣式採用阿拉伯式的紋樣,強化物件的輪廓線,區分人物與空間之間的對等關係。在色彩拼貼後,他的繪畫形成更大膽的對比,抽象變形的風格更加洗煉。這段時間他也熱中於書籍插畫、色紙拼貼、蠟筆、粉彩等多媒材創作。

剪貼畫(1943-1954):最後的成就

1941年馬蒂斯因十二指腸癌開刀,之後只能臥於床榻或輪椅,健康欠佳難以工作。第二年,他想出一個創作的辦法—在塗好顏色的色紙裁剪各式圖樣,再拼貼成巨大的圖畫,成為「剪貼畫」。1920年代馬蒂斯為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夜鶯之歌》設計服裝時,就曾經採用「剪影」的構想,後來為雜誌設計的封面以及芭蕾舞劇的舞臺設計,都可見到剪貼畫的蹤影。1940年代之後,馬蒂斯的年紀或體力漸漸無法勝任油畫或雕刻的創作,在剪貼畫的創作,馬蒂斯又開啟了藝術的另一扇窗。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至西漢。晚年鍾情於剪貼畫的創作,反映出馬蒂斯一生對中華文化的嚮往。他收藏不少瓷器、匾額等中國文物,雖然並非價值不菲的古董,但這些造型特殊、富有東方情調的文物,也陪伴畫家一輩子,甚至多次出現在畫室主題的圖畫裡,豐富了他的裝飾語彙。1943至1946年間,馬蒂斯以親筆手稿及剪紙,即興創作出一系列生動的人物插畫,完成《爵士》手書。而1948年他應邀汶斯小教堂製作彩繪玻璃窗及裝潢設計,也是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他以剪紙方式將自然事物剪成了抽象、幾何的圖飾,色彩豐富、造型華麗,處處可見大師巧思。

1954年馬蒂斯逝世於尼斯,享年八十五歲。終其一生,他幾乎以最繽紛、多樣的造形及色彩創作,每一個階段都能嫺熟運用各式素材。馬蒂斯可是畢卡索一生最尊敬的對手,是後者口中真正的畫家。馬蒂斯對二十世紀西洋美術的影響深遠,在東方世界裡亦然,知名藝術家如林風眠、常玉、趙無極等,都深深受到馬蒂斯的啟發。

馬蒂斯欲傳達的是他眼中所看見的美麗,以及置身創作時的喜悅。欣賞馬蒂斯的圖畫,其實是一種最奢華的視覺享受,能忘卻世俗的煩擾,享受作品裡洋溢的寧靜與喜悅。

馬蒂斯十大拍賣成交紀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