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見南山:傳奇大師余承堯

Odile Chen 陳惠黛 / Ravenel No. 9 羅芙奧季刊第九期 Art & Investment 藝術與投資專欄 2014/05 / 2014-04-30


隨著新水墨市場的活絡,二十世紀華人美術界的另一位傳奇畫家余承堯,肯定是今年春拍藝術市場的亮點之一。這位可喻為「現代版陶淵明」的藝術大師成就在於創新、忠於真實,純淨、不矯飾的風格,自創亂筆的皴法,將山水畫的成就推向另一高峰。




渡海三家——張大千(1899-1983)、溥心畬(1896-1963)、黃君璧(1898-1991),為近現代中國美術界的重要人物,藝術生涯跨越台灣海峽的兩岸。他們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中國,1949年後遷居台灣,書畫創作的造詣高超,社會地位不凡。而值得關注的二十世紀華人美術界的另一位傳奇,同為渡海來台的書畫大師, 堪稱與世無爭的隱士,現代版的陶淵明。他是本期「藝術與投資」專欄推薦的藝術家,余承堯(1898-1993)。


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


余承堯,1898年出生於福建永春,本名余舜,字承堯,取名自古聖先賢堯舜禪讓的典故。1920年留學日本,在早稻田大學研讀經濟,後來轉入陸軍士官學校,投筆從戎, 回國後出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服務軍旅達26年,最高官拜陸軍中將。對日抗戰勝利後申請退役,曾一度經營運輸公司,之後往來於廈門、台灣與新加坡,從事藥材買賣,轉行當富裕的殷商。1949年來台灣訪友,適逢國民政府撤退遷台,尚來不及接應家人,從此山河變色,只能孑然一身,獨留台北。



余承堯的藝術起步很晚,1955年前後淡出商場才拾起畫筆,時年56歲。他不曾拜師學畫,全憑與生俱來的智慧才華,秉持著「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的自在心態,隨心所欲,緩慢經營他的繪畫結構與空間。隱居台灣三十多年的光陰裡,他超越了世俗,恬澹度日,過著宛如孔家弟子顏回一般的清貧生活。除了繪畫,一如中國文人喜愛讀書、寫字、吟詩、賦詩、賞畫,還雅好絲竹南管音樂,精神世界極其富足,充滿詩情畫意。

1963年因一次展覽機緣,黃君璧見到余承堯的作品,驚喜於他那「純真脫俗、細緻而淡泊」的畫風,建議互換作品,以表推崇之意。國際知名的中國藝術史學者李鑄晉1965年來台拜訪,親睹余承堯的畫,大受折服,即刻邀請他參加自己策畫的「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聯展,和王季遷、陳其寬、劉國松、莊喆、馮鍾睿等水墨畫名家,參加隔年起在美國多家博物館及大學文物館的巡迴展覽,為期兩年。此一展覽,後來被公認為替台灣現代美術史打開新局,建立了現代水墨畫的基礎。

1972年王季遷主動收購余承堯的山水八連屏與山水四連屏兩件鉅作。王季遷提到對余承堯藝術的驚嘆:「余老先生是位不尋常的畫家。他沒接受過訓練,但他對佈局的直覺卻是一流的。他沒有可稱道的筆法,但他的畫卻十分雄偉壯麗,我認識許多過去的、現代的藝術家,他們受過很好訓練,筆法也遠勝過他;但是我從沒見過一個人能畫得像余承堯那樣。他的畫確實令人驚嘆。我不知他是怎麼做到的。他必有八十歲了,獨自住在簡陋的屋子,創作出了不起的藝術。」(摘自徐小虎〈余承堯的才華與靈視〉一文)

王季遷藝術鑑賞力高,享譽海內外,收藏之豐為當時華人之首,藏品自宋代跨至近代,等同於一部中國美術史的縮影。他曾經以「可能就是第二個王蒙」的讚譽,來定位余承堯的才情。然而無論是當第二個王蒙,或是第二個梵谷,余承堯不會甘於拾人牙慧,他的成就在於創新、忠於真實,純淨、不矯飾的風格,自創亂筆的皴法,將山水畫的成就推向另一高峰,晚年作品色彩、空間益發成熟老辣。



藝術價值不輸張大千 市場價值不應低估


一位風格不凡的畫家,在早期美術界卻未得到對等的回報。或許是因為余承堯的素人出身,既非傳統派也非新派,在保守的水墨畫界長期為人所漠視。推崇余承堯藝術備至的美術評論家徐小虎女士,於1986年撰文為他抱屈:「許多功成名就、國際知名的藝術家還到這間陋室,向老畫家致敬而且買了許多他的畫;但另一方面,任職於美術館、博物館等的頑固保守人士,他們是由傳統繪畫出身的,卻一再拒絕為他舉辦大型繪畫書法展覽的建議。」

李鑄晉也在文章中表達他的敬意:「他既不急於賣畫,也不刻意求名,自己發抒著其個人的感情與才能。這種精神,我覺得十分的敬佩,而且也覺得有點真正傳統文人畫家的作風。」在李鑄晉策劃的美國聯展之後,余承堯其實經過二十年光陰的默默作畫,1977年9月曾低調地在紐約新中華文化中心舉辦生平的首次個展,1970年代余承堯的作品曾經在紐約蘇富比現代中國畫拍賣會現身,只是當時畫價不高,未引起注意。上述經歷過去鮮少為人披露,許多人以為1986年台北雄獅畫廊的個展,才是他的首次個展,無論如何,七、八十歲的耄耋老人才初次辦畫展、出版畫集,獲得國際藝評家的肯定,為畫廊簽約代理,簡直是一大傳奇。大畫家隱居於街市,無冀無求,創作南管音樂,寫詩作畫自娛,何等的不簡單。


余承堯生前曾與台北的兩家畫廊合作:一是雄獅畫廊(1986年、1987年水墨個展;1990年書法個展),另一家是漢雅軒(1988年水墨近作展;1990年書法個展)。並先後於台北歷史博物館與香港大會堂舉辦回顧展及畫展。早年他的重要收藏家有,包括前文提到的王季遷,還有國樂界的梁在平教授,畫家陳其寬、何懷碩等;以及受余承堯鼓勵創立南管研究與演出的「漢唐樂府」創辦人陳守俊、陳美娥兄妹等。他們的收藏時間很早,質量精彩且稀有。

余承堯的畫常引起文藝界好友的驚豔,有時送人,有時薄利出售,1982年畫家何懷碩向余承堯購買畫作,贊助畫壇前輩清貧的生活。後來在一篇紀念文章中,何懷碩說:「當初以為施捨的是送錢的人,現在才明白原來施捨的人是余承堯啊!」1990年前後,經過畫展、畫集出版與雜誌專文介紹,九十高齡的余承堯在美術界的知名度漸開,一時洛陽紙貴,畫壇競相邀約不斷,人情冷暖如此可見。1991年余承堯回到故鄉廈門,與家人團圓回歸平淡,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1992年台北蘇富比將王季遷原來收藏的《通景山水》(山水四連屏)公開拍賣,原來預估價為320萬至480萬元台幣,最後以682萬元台幣成交,根據林銓居的著作資料,此畫由王季遷直接購自畫家,收藏20年獲利超過50倍。這筆拍賣目前仍高掛在余承堯拍賣成交紀錄排行的四名。

1993年余承堯逝世後,台北的雄獅畫廊、形而上畫廊、淡水藝文中心紛紛舉辦畫展, 漢唐樂府也跨海策劃紐約台北藝廊、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的個展,台中省美館曾先後舉辦余承堯展覽,並出版畫冊。以及後來加入的家畫廊亦致力推廣余承堯的藝術,舉辦多次畫展與講座。這些機構推廣余承堯的藝術盡心盡力,功不可沒。

相較於其他水墨名家,余承堯的畫價成長緩慢,當年雄獅畫廊第一次舉辦余承堯的畫展時,每才售價不過1萬5千元台幣;進入拍賣市場之後,每才單價提高到八萬台幣。根據CANS雜誌報導,2004年家畫廊王賜勇先生舉辦余承堯的書畫展,書法定價每才5萬台幣,彩墨畫每才50萬。分析近幾年的海峽兩岸拍賣行情,余承堯的畫價其實仍未見顯著的增長,但隨著新水墨市場的活絡,人們開始注意到余承堯的獨特風格以及被長期低估漠視的市場定位,行情成長似乎蠢蠢欲動了。

曾擔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 現任東海大學台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倪再沁,在2013年的一場余承堯藝術座談會談及:「余承堯的市場價值目前還是太被低估了。余承堯的藝術價值並沒有輸給張大千,但是余承堯的名氣並沒有如同張大千那樣廣為人知。余承堯真的很棒,我們需要讓更多人知道余承堯的好!」





「重要私人收藏─余承堯的藝術」專題拍賣


需要讓更多人知道余承堯的好!畫展、座談會、拍賣會都能為此作出貢獻。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13年末、2014年初,推出「閩臺三傑-余承堯、沈耀初、鄭善禧書畫聯展」,該畫展在台北、廈門兩地接力展出, 吸引無數水墨藏家的目光,尤其以余承堯作品詢問度最高,重新正視他的藝術成就。

過去拍賣市場上的余承堯作品不多見,近年來有漸漸回溫的趨勢,2008年在香港蘇富比拍出的《大江憶寫圖》以578萬元港幣(約2,484萬元台幣),創下畫家的拍場紀錄。雖然此畫曾出現於2002年台北拍立得公司,當時宣稱成交金額3,120萬元台幣,但因負責人陳裕豐涉入詐欺案件潛逃海外,此筆交易因有爭議不列入考慮。《大江憶寫圖》(1984)與另一幅《長江萬里圖》(1973)應是余承堯的最大的兩幅彩墨創作,據悉余承堯超過二十才的大畫屈指可數,相當稀有。




2010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一幅19.4才的《春盛江山美》拍出338萬元港幣(約1,387萬元台幣)的佳績,以每才71萬元台幣的單價寫下最高單價紀錄,在歷屆余老的拍場紀錄中排名第二。

台北羅芙奧將於2014年6月1日的春季拍賣會中,推出「重要私人收藏─余承堯的藝術」專題拍賣,來自重要私人收藏家珍藏二、三十年的七幅稀有精品,包括四幅早期彩墨畫與三幅書法創作。這批收藏徵集不易,來源清楚,件件皆是余老代表作,其中作品《翠山秀水》曾參加紐約台北藝廊與台中省美館的回顧展展出,彌足珍貴;以及書法冊頁《歸去來辭.陶潛》,瀟灑揮寫展現藝術家的率性純樸,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恰恰是余承堯的生命寫照。這批珍藏可望成為今年春拍藝術市場的亮點之一,敬請拭目以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納.畢費 Bernard Buffet

收藏家的大玩具、具投資價值的限量公仔—新崛起的中國當代雕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