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ien Hirst 戴米恩.赫斯特──推薦作品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10 藝術與投資第十期 / 2004-12-01
脫衣舞孃(藥櫃系列)
1996
不銹鋼玻璃櫥櫃
195.6 x 629.9 x 50.8 cm

藝術及品味在傳統上有普遍認定的界限及內涵,而赫斯特不斷地對此提出疑問並企圖重新賦予定義。自小他即著迷於醫療、病理學的研究,勤於蒐集拜讀此類書籍圖片,臨摹作畫、愛不釋手。他認為醫療和醫藥都足以使人產生強烈的信賴感,藝術也應當如此 。杜象(Duchamp)和渥荷(Warhol)借用現成物的觀念,先後為二十世紀初期及中期的藝術開創新的可能,而赫斯特以清明的思路,在世紀末時採取不造作、不迂迴的方式,藉由醫療產物提供了一種對於「鏡花水月」(Vanitas)的現代詮釋方法。
赫斯特曾說:「我總是將藥櫃看作身體,但是也彷若是一種城市風景或文明,有某種階級制度在其中,就好比中世紀的當代博物館一樣。一百年後,它會被視為一種古老的藥劑師,如同今日常見的博物館一樣。」
他的《脫衣舞孃》裝置命名頗為幽默,帶有情色意味的揶揄,暗諷人性的偷窺慾望。而從藝術家的思考來看,在此人的身體的確扒得精光,剩下兩具骨骼了。沒有生命的物件—冰冷的鋼製臨床玻璃陳列櫥窗、骨骼模型、醫療器械,鋪陳出有秩序感的組合,產生一種疏離的情感,除了不禁沈思生死間的空間所在,也點出了人性的弱點。
無有起因於無有之存在(藥櫃系列)
1999
瓶子 玻璃板
121.9 x 182.9 x 17.8 cm

「藥櫃系列」融合了極限主義及普普藝術的觀念性裝置藝術,以藥廠商標、瓶罐等現成物組合成一種和諧的美感,透過玻璃櫥櫃的陳列,轉換為一種博物館、畫廊等級的高貴藝術品。如果說安迪·渥荷的康寶湯罐開創了普普藝術的觀念,那麼赫斯特則是從藥廠商標中找到新的美學觀念形式。藝術家認為藥廠形象始終帶有某種權威,信任感,尤其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醫療對於人類異常重要,幾乎為日常生活無法避免接觸的事物。
自古以來,人們透過煉金術,求取長生不老的仙丹,但是自然萬物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對死亡,即使到了現在,人類並沒有放棄追求永生的夢想,醫藥在此即成為延續生命的救贖捷徑了。對於藝術家而言,藝術也應當和醫藥一樣,具有療癒人心的功效。
《無有起因於無有之存在》,呼應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辯,聖經中「創造」的概念認為上帝從無有之中造了萬物,而佛教有因果輪迴、緣起性空的說法。赫斯特將醫藥和藝術的結合,創作頗有極限主義與形而上的概念。在這件1999年所作的裝置中,藝術家運用各式鎮定劑的藥瓶、紙盒,凸顯在世紀之交的瘋狂混沌狀態中,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解放與放空,這件藝術家手中的「創造」,自然也變成一件有趣的創作。
亞當與夏娃
1997
玻璃 鋼 甲醛溶液 牛頭
45.7 x 31.4 x 45.7 cm x2

1995年時赫斯特因甲醛裝置作品《母與子,分離》獲得當年的泰納獎。這件作品在當時引起全球極大的爭議,他顛覆了西方文明裡聖母子的概念,以母牛、小牛的屍體表達他的刻薄與狂妄。他希望觀眾透過對其作品的畏懼、質疑我們所熟知的事物,而且死亡可以變得永垂不朽。
赫斯特的創作經常挑戰西方傳統藝術的界限,顛覆宗教、文明中的既定認知。他研究聖經的故事,尤其是「自然史」系列的玻璃箱作品,不只一次地採取亞當與夏娃的題材,這件《亞當與夏娃》是以牛頭標本,其他同名作品有採用醫療玻璃箱內躺臥的人體模型,描繪伊甸園的驅逐。
聖經中記錄上帝造人,人類的始祖是亞當與夏娃,今日西方人類文明與知識的觀念皆源自於此。亞當與夏娃因吃下禁果被逐出伊甸園,從此明瞭是非善惡與喜怒哀樂的存在。自古以來的藝術家對此類題材有各式的描寫,它是西方文明裡最為人熟知的經典故事之一。但是以一對動物屍首呈現的警示意味,恐怕還是五百年來最特殊的一件吧!赫斯特的生死觀念的確是藝術一大顛覆,他的甲醛裝置已在全球藝術界激起陣陣漣漪,成為最具個人性格的創作發表。
黃色眼鏡蛇(圓點繪畫)
2000
油彩畫布
68.6 x 53.3 cm

談到戴米恩·赫斯特,不能不提及他的「圓點繪畫」 。赫斯特攫取醫學、藥學、普普藝術的精髓 ,發展出自己蔚為奇觀的獨特美學。其中「圓點繪畫」是他所有作品系列中最具普普藝術風格的代表。
色彩繽紛的圓點花樣是1960年代英國流行文化的象徵,糖果一般的小圓點,如同迷幻藥丸。受普普藝術影響頗深的赫斯特,將這城市裡的象徵元素,運用螢光顏色作媒材,轉變為他創作的主題,從而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風潮。
赫斯特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繪製「圓點繪畫」,時至今日,圓點已成為時髦的文化圖騰。從油畫、數位版畫到壁畫,甚至迷你奧斯汀和一級方程式積架跑車,都彩繪上這色彩斑斕的小圓點。「圓點繪畫」受青睞的程度可見一斑。
此幅題為Naja Flava的作品創作於2000年,Naja Flava是黃色眼鏡蛇之意,是一種毒物的名稱。象徵藥丸的圓點在畫面上錯落有致地排列,是1960年代普普藝術的精緻表現,也是一種對現代社會的隱喻。因為赫斯特非常了解:直至今日,藥品與現代人的生活仍息息相關,人類似乎依舊擺脫不了藥物的誘惑。
圓點是符號,也是時代的標記,赫斯特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美,誠如他在自己的「圓點繪畫」即將隨英國「獵犬二號」地表探測器發射升空時所說:「如果他們(指火星生物)有眼睛,他們也會愛上它。」
診斷試劑(圓點系列)
2002
油彩畫布
213.4 x 213.4 cm

赫斯特的「圓點繪畫」系列裡,繪畫觀念被還原至最簡單的構成—圓點,各種色彩的圓點組合,形成抽象的美感,而這種抽象形式的繪畫至今已經成為藝術家的個人商標了。赫斯特的「圓點繪畫」觀念肇始於1980年代後期,他認為它將是一個無止盡的研究創作。例如,2003年赫斯特的圓點繪畫加入火星太空計畫,以其顏色光譜作為太空儀器的校正依據。
這幅作品原名為Zinzadze Reagent,原來是生化上使用的某種磷酸酯試劑,酸性溶劑的色譜分析法,用來診斷物質中酯質的成分。赫斯特借用色譜分析法的實驗,來讚頌藝術中最根本的元素—色彩。同時我們藉此也了解,赫斯特對於色彩分析向來有獨到之處。
他自認為是一位色彩專家,對色彩的運用有絕對的自信,並奉行「狂戀色彩」的原則。「圓點繪畫」的創作,即是他肯定色彩趣味的一種方式。他認為:「在數學上,我透過圓點繪畫發現了任何形式的藝術中最根本的要素,那正是和諧,其中色彩可以獨自存在,和其他色彩以完美模式相互作用。」
可愛與體貼
2001
油彩畫布

蝴蝶是美麗的代名詞,古今中外對此認知幾無二致。可不是嗎?中國神話裡梁山伯、祝英台死後雙雙化成蝴蝶,文人以戲劇音樂吟詠這段淒美的情愛傳說。而在西方希臘神話故事裡,同樣有一則關於蝴蝶的愛戀,藝術大師們透過繪畫雕塑流傳至今。
一位背上長了蝴蝶翅膀的美女賽姬(Psyche),她是國王的么女。據說她有傾國傾城之貌,看過她的男人無不受到吸引,魅力媲美女神,因而遭致美神維納斯的忌妒。維納斯有一位到處射箭的兒子愛神邱比特,身上也長了一對翅膀。邱比特愛捉弄世間男女,即使眾神也逃不開他的愛情魔法。他有兩種箭,一是金造的,一是鉛造的,被他的第一支金箭射中時,會愛上第一眼看見的人,被第二支鉛箭射中時,則會永遠憎恨第一眼看見的人。
於是維納斯意圖利用邱比特報復賽姬,讓她愛上全天下最醜鄙的妖怪。不過,當愛神銜了母命而來,找到正在宮殿內熟睡的賽姬,自己竟然被她驚人的容貌迷住,神魂顛倒間被自己的弓箭射中腳趾,從此陷入愛情之中。在阿波羅神的暗助之下,兩人情投意合,但由於維納斯的阻撓,以及兩人一度對愛的猜疑、離異,他們經歷千辛萬苦及彼此追尋,最後才終於成為神仙眷屬。
希臘文的賽姬具有「靈魂」和「蝴蝶」兩種意義,它象徵人類的靈魂;而蝴蝶本身則有「蛻變」和「新生」的雙重特性,在藝術上象徵著愛情。想要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必須經過蛹的蛻變,死亡才是重生的開始。
藝術家赫斯特以蝴蝶的象徵意義,隱喻生命及愛情的短暫無常。一旦被愛神的箭射中,掉入甜美的油彩陷阱中,即甘願成為俘虜,成就藝術的雋永。在英文意義中,Lovely是可愛的,多用來形容女性,而Kind是體貼的,形容男性,赫斯特在此又再度玩弄文字遊戲,頗富機鋒。
蝶之心
2002
油彩畫布 蝴蝶
214 x 214 cm

曾幾何時 ,「蝴蝶繪畫」似乎已成為戴米恩·赫斯特的代名詞 。作為英國炙手可熱的藝壇明星,1990年代的動物標本裝置使赫斯特迅速竄紅。1991年「出入愛情」裝置展,蝴蝶與畫布的奇妙組合更是讓他名聲大噪。你可以想像數百隻蝴蝶在畫廊中漫天飛舞的壯美景象嗎?這就是赫斯特創造的世界。
數百隻活的熱帶蝴蝶在各式沾滿糖精式的單色油彩畫布間穿梭,粉紅、淺藍、鵝黃的畫布充滿著愛情的繽紛色彩。有的蝴蝶在畫布上產卵,從蛹孵化成蟲,演繹出生命的整個過程;有的蝴蝶被黏膩的顏料陷阱困住無法逃脫。這創作的靈動,帶給人們深刻的醒思,也流露出赫斯特對生命與死亡、愛與憎的無限感慨。
此幅《無題·蝴蝶之心》是赫斯特2002年創作的作品。心的造形和諧甜美,是普普藝術家最愛的符碼之一,真實的蝴蝶在柔美的粉紅色映襯下,不禁讓人聯想起絢爛的愛情。浪漫溫情,卻又平添幾許迷幻的憂傷,一方畫布天地,愛情與生命的幸福與困惑就展露其中。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美,如赫斯特在自傳中所形容的:「色彩躍然畫布之上,在房間內到處飛翔,比德庫寧還真實。」
世間最美麗的東西
2003
油彩 拼貼
213.4 x 213.4 x 17.8 cm

若問什麼是世間最美麗的東西?相信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對於藝術家赫斯特而言,蝴蝶、生死、萬花筒式的目眩神迷,是世間最美麗的東西。赫斯特在自傳中提過:「你必找出普世通用的觸發器,人人害怕鯊魚,人人喜愛蝴蝶」。鯊魚和蝴蝶兩種觸發器,皆見諸過往藝術家創作的創作。在藝術家的巧手下,蝴蝶直接觸發了美、愛與人類的慾望等概念,牠們的短暫生命以及美麗的外貌,成為生命脆弱存在的有力證明。蝴蝶不但體現了藝術家的藝術慾望及權力,驅使觀眾們對他的創作產生既驚且喜、存在又疏離的矛盾感受。
《世間最美麗的東西》作品顯然是赫斯特延續1991年「蝴蝶系列」後所發展的極致之作,因此他賦予畫作如此聳動的名稱,從2001年開始,他製作了一系列萬花筒式的蝴蝶繪畫,件數非常稀有,共約創作有15幅左右,而這幅《世間最美麗的東西》有藝術精心組合的構圖,色彩眩目奪人,在同系列作品中堪稱一絕。
脫衣舞孃(藥櫃系列)
1996
不銹鋼玻璃櫥櫃
195.6 x 629.9 x 50.8 cm

藝術及品味在傳統上有普遍認定的界限及內涵,而赫斯特不斷地對此提出疑問並企圖重新賦予定義。自小他即著迷於醫療、病理學的研究,勤於蒐集拜讀此類書籍圖片,臨摹作畫、愛不釋手。他認為醫療和醫藥都足以使人產生強烈的信賴感,藝術也應當如此 。杜象(Duchamp)和渥荷(Warhol)借用現成物的觀念,先後為二十世紀初期及中期的藝術開創新的可能,而赫斯特以清明的思路,在世紀末時採取不造作、不迂迴的方式,藉由醫療產物提供了一種對於「鏡花水月」(Vanitas)的現代詮釋方法。
赫斯特曾說:「我總是將藥櫃看作身體,但是也彷若是一種城市風景或文明,有某種階級制度在其中,就好比中世紀的當代博物館一樣。一百年後,它會被視為一種古老的藥劑師,如同今日常見的博物館一樣。」
他的《脫衣舞孃》裝置命名頗為幽默,帶有情色意味的揶揄,暗諷人性的偷窺慾望。而從藝術家的思考來看,在此人的身體的確扒得精光,剩下兩具骨骼了。沒有生命的物件—冰冷的鋼製臨床玻璃陳列櫥窗、骨骼模型、醫療器械,鋪陳出有秩序感的組合,產生一種疏離的情感,除了不禁沈思生死間的空間所在,也點出了人性的弱點。
無有起因於無有之存在(藥櫃系列)
1999
瓶子 玻璃板
121.9 x 182.9 x 17.8 cm

「藥櫃系列」融合了極限主義及普普藝術的觀念性裝置藝術,以藥廠商標、瓶罐等現成物組合成一種和諧的美感,透過玻璃櫥櫃的陳列,轉換為一種博物館、畫廊等級的高貴藝術品。如果說安迪·渥荷的康寶湯罐開創了普普藝術的觀念,那麼赫斯特則是從藥廠商標中找到新的美學觀念形式。藝術家認為藥廠形象始終帶有某種權威,信任感,尤其對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醫療對於人類異常重要,幾乎為日常生活無法避免接觸的事物。
自古以來,人們透過煉金術,求取長生不老的仙丹,但是自然萬物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對死亡,即使到了現在,人類並沒有放棄追求永生的夢想,醫藥在此即成為延續生命的救贖捷徑了。對於藝術家而言,藝術也應當和醫藥一樣,具有療癒人心的功效。
《無有起因於無有之存在》,呼應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辯,聖經中「創造」的概念認為上帝從無有之中造了萬物,而佛教有因果輪迴、緣起性空的說法。赫斯特將醫藥和藝術的結合,創作頗有極限主義與形而上的概念。在這件1999年所作的裝置中,藝術家運用各式鎮定劑的藥瓶、紙盒,凸顯在世紀之交的瘋狂混沌狀態中,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解放與放空,這件藝術家手中的「創造」,自然也變成一件有趣的創作。
亞當與夏娃
1997
玻璃 鋼 甲醛溶液 牛頭
45.7 x 31.4 x 45.7 cm x2

1995年時赫斯特因甲醛裝置作品《母與子,分離》獲得當年的泰納獎。這件作品在當時引起全球極大的爭議,他顛覆了西方文明裡聖母子的概念,以母牛、小牛的屍體表達他的刻薄與狂妄。他希望觀眾透過對其作品的畏懼、質疑我們所熟知的事物,而且死亡可以變得永垂不朽。
赫斯特的創作經常挑戰西方傳統藝術的界限,顛覆宗教、文明中的既定認知。他研究聖經的故事,尤其是「自然史」系列的玻璃箱作品,不只一次地採取亞當與夏娃的題材,這件《亞當與夏娃》是以牛頭標本,其他同名作品有採用醫療玻璃箱內躺臥的人體模型,描繪伊甸園的驅逐。
聖經中記錄上帝造人,人類的始祖是亞當與夏娃,今日西方人類文明與知識的觀念皆源自於此。亞當與夏娃因吃下禁果被逐出伊甸園,從此明瞭是非善惡與喜怒哀樂的存在。自古以來的藝術家對此類題材有各式的描寫,它是西方文明裡最為人熟知的經典故事之一。但是以一對動物屍首呈現的警示意味,恐怕還是五百年來最特殊的一件吧!赫斯特的生死觀念的確是藝術一大顛覆,他的甲醛裝置已在全球藝術界激起陣陣漣漪,成為最具個人性格的創作發表。
黃色眼鏡蛇(圓點繪畫)
2000
油彩畫布
68.6 x 53.3 cm

談到戴米恩·赫斯特,不能不提及他的「圓點繪畫」 。赫斯特攫取醫學、藥學、普普藝術的精髓 ,發展出自己蔚為奇觀的獨特美學。其中「圓點繪畫」是他所有作品系列中最具普普藝術風格的代表。
色彩繽紛的圓點花樣是1960年代英國流行文化的象徵,糖果一般的小圓點,如同迷幻藥丸。受普普藝術影響頗深的赫斯特,將這城市裡的象徵元素,運用螢光顏色作媒材,轉變為他創作的主題,從而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風潮。
赫斯特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繪製「圓點繪畫」,時至今日,圓點已成為時髦的文化圖騰。從油畫、數位版畫到壁畫,甚至迷你奧斯汀和一級方程式積架跑車,都彩繪上這色彩斑斕的小圓點。「圓點繪畫」受青睞的程度可見一斑。
此幅題為Naja Flava的作品創作於2000年,Naja Flava是黃色眼鏡蛇之意,是一種毒物的名稱。象徵藥丸的圓點在畫面上錯落有致地排列,是1960年代普普藝術的精緻表現,也是一種對現代社會的隱喻。因為赫斯特非常了解:直至今日,藥品與現代人的生活仍息息相關,人類似乎依舊擺脫不了藥物的誘惑。
圓點是符號,也是時代的標記,赫斯特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美,誠如他在自己的「圓點繪畫」即將隨英國「獵犬二號」地表探測器發射升空時所說:「如果他們(指火星生物)有眼睛,他們也會愛上它。」
診斷試劑(圓點系列)
2002
油彩畫布
213.4 x 213.4 cm

赫斯特的「圓點繪畫」系列裡,繪畫觀念被還原至最簡單的構成—圓點,各種色彩的圓點組合,形成抽象的美感,而這種抽象形式的繪畫至今已經成為藝術家的個人商標了。赫斯特的「圓點繪畫」觀念肇始於1980年代後期,他認為它將是一個無止盡的研究創作。例如,2003年赫斯特的圓點繪畫加入火星太空計畫,以其顏色光譜作為太空儀器的校正依據。
這幅作品原名為Zinzadze Reagent,原來是生化上使用的某種磷酸酯試劑,酸性溶劑的色譜分析法,用來診斷物質中酯質的成分。赫斯特借用色譜分析法的實驗,來讚頌藝術中最根本的元素—色彩。同時我們藉此也了解,赫斯特對於色彩分析向來有獨到之處。
他自認為是一位色彩專家,對色彩的運用有絕對的自信,並奉行「狂戀色彩」的原則。「圓點繪畫」的創作,即是他肯定色彩趣味的一種方式。他認為:「在數學上,我透過圓點繪畫發現了任何形式的藝術中最根本的要素,那正是和諧,其中色彩可以獨自存在,和其他色彩以完美模式相互作用。」
可愛與體貼
2001
油彩畫布

蝴蝶是美麗的代名詞,古今中外對此認知幾無二致。可不是嗎?中國神話裡梁山伯、祝英台死後雙雙化成蝴蝶,文人以戲劇音樂吟詠這段淒美的情愛傳說。而在西方希臘神話故事裡,同樣有一則關於蝴蝶的愛戀,藝術大師們透過繪畫雕塑流傳至今。
一位背上長了蝴蝶翅膀的美女賽姬(Psyche),她是國王的么女。據說她有傾國傾城之貌,看過她的男人無不受到吸引,魅力媲美女神,因而遭致美神維納斯的忌妒。維納斯有一位到處射箭的兒子愛神邱比特,身上也長了一對翅膀。邱比特愛捉弄世間男女,即使眾神也逃不開他的愛情魔法。他有兩種箭,一是金造的,一是鉛造的,被他的第一支金箭射中時,會愛上第一眼看見的人,被第二支鉛箭射中時,則會永遠憎恨第一眼看見的人。
於是維納斯意圖利用邱比特報復賽姬,讓她愛上全天下最醜鄙的妖怪。不過,當愛神銜了母命而來,找到正在宮殿內熟睡的賽姬,自己竟然被她驚人的容貌迷住,神魂顛倒間被自己的弓箭射中腳趾,從此陷入愛情之中。在阿波羅神的暗助之下,兩人情投意合,但由於維納斯的阻撓,以及兩人一度對愛的猜疑、離異,他們經歷千辛萬苦及彼此追尋,最後才終於成為神仙眷屬。
希臘文的賽姬具有「靈魂」和「蝴蝶」兩種意義,它象徵人類的靈魂;而蝴蝶本身則有「蛻變」和「新生」的雙重特性,在藝術上象徵著愛情。想要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必須經過蛹的蛻變,死亡才是重生的開始。
藝術家赫斯特以蝴蝶的象徵意義,隱喻生命及愛情的短暫無常。一旦被愛神的箭射中,掉入甜美的油彩陷阱中,即甘願成為俘虜,成就藝術的雋永。在英文意義中,Lovely是可愛的,多用來形容女性,而Kind是體貼的,形容男性,赫斯特在此又再度玩弄文字遊戲,頗富機鋒。
蝶之心
2002
油彩畫布 蝴蝶
214 x 214 cm

曾幾何時 ,「蝴蝶繪畫」似乎已成為戴米恩·赫斯特的代名詞 。作為英國炙手可熱的藝壇明星,1990年代的動物標本裝置使赫斯特迅速竄紅。1991年「出入愛情」裝置展,蝴蝶與畫布的奇妙組合更是讓他名聲大噪。你可以想像數百隻蝴蝶在畫廊中漫天飛舞的壯美景象嗎?這就是赫斯特創造的世界。
數百隻活的熱帶蝴蝶在各式沾滿糖精式的單色油彩畫布間穿梭,粉紅、淺藍、鵝黃的畫布充滿著愛情的繽紛色彩。有的蝴蝶在畫布上產卵,從蛹孵化成蟲,演繹出生命的整個過程;有的蝴蝶被黏膩的顏料陷阱困住無法逃脫。這創作的靈動,帶給人們深刻的醒思,也流露出赫斯特對生命與死亡、愛與憎的無限感慨。
此幅《無題·蝴蝶之心》是赫斯特2002年創作的作品。心的造形和諧甜美,是普普藝術家最愛的符碼之一,真實的蝴蝶在柔美的粉紅色映襯下,不禁讓人聯想起絢爛的愛情。浪漫溫情,卻又平添幾許迷幻的憂傷,一方畫布天地,愛情與生命的幸福與困惑就展露其中。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美,如赫斯特在自傳中所形容的:「色彩躍然畫布之上,在房間內到處飛翔,比德庫寧還真實。」
世間最美麗的東西
2003
油彩 拼貼
213.4 x 213.4 x 17.8 cm

若問什麼是世間最美麗的東西?相信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回答,對於藝術家赫斯特而言,蝴蝶、生死、萬花筒式的目眩神迷,是世間最美麗的東西。赫斯特在自傳中提過:「你必找出普世通用的觸發器,人人害怕鯊魚,人人喜愛蝴蝶」。鯊魚和蝴蝶兩種觸發器,皆見諸過往藝術家創作的創作。在藝術家的巧手下,蝴蝶直接觸發了美、愛與人類的慾望等概念,牠們的短暫生命以及美麗的外貌,成為生命脆弱存在的有力證明。蝴蝶不但體現了藝術家的藝術慾望及權力,驅使觀眾們對他的創作產生既驚且喜、存在又疏離的矛盾感受。
《世間最美麗的東西》作品顯然是赫斯特延續1991年「蝴蝶系列」後所發展的極致之作,因此他賦予畫作如此聳動的名稱,從2001年開始,他製作了一系列萬花筒式的蝴蝶繪畫,件數非常稀有,共約創作有15幅左右,而這幅《世間最美麗的東西》有藝術精心組合的構圖,色彩眩目奪人,在同系列作品中堪稱一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