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冠中華──吳冠中畫作華人市場買氣持續暢旺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9 藝術與投資第九期 / 2004-09-01
今年七月吳冠中的畫作再度創個人拍賣新紀錄了!一幅1996年完成的大幅彩墨畫以台幣2480萬多元的高價售出!對於吳冠中而言,2004年可真是一個豐收年啊!近來吳老的消息頻頻登上新聞版面,不讓新聞能見度高的趙無極、朱德群兩位老友專美於前。今年春節過後,吳冠中的長子吳可雨在北京家中不意找出塵封三十年的《長江萬里圖》油畫手稿《1974年.長江》,這無疑是吳冠中目前最長的一幅油畫,高19.5公分,長603公分,消息一出,驚艷中國畫壇, 被視為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及歷史文獻。而中國內地的吳冠中最大收藏家—大連萬達集團,近十年收藏有70幅市值上億元人民幣的彩墨畫, 選集其中30幅畫作送往在巴黎聯合國科教文中心展覽,今年6月隆重登場,作為中法文化年的重頭戲,此展覽將預計巡迴北京、倫敦、紐約、柏林、東京、新加坡及香港、台北等地展出。
母國土裡綻放的馨香 晚年揚名異域
身為中國美術界地位崇高的耆老,吳冠中今年高齡85歲,從1936年進入杭州藝專學習,創作生涯至少有68個年頭,從他著作豐沛的文集中,我們得知他的生命力與創作力一樣旺盛,而無論油畫或彩墨媒材都有精湛的創新展現。他和其他同輩畫家趙無極、朱德群一樣,皆成為亞洲藝術市場一線明星級的藝術家。這三位西湖畔的畫友,曾先後受過林風眠、吳大羽等老師的指導,又皆有留學法國的背景。1947年吳冠中考取公費留學,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而後趙無極(1948)、朱德群(1956)先後前往巴黎,定居在巴黎,甚至成為法國公民。然而吳冠中在巴黎留學三年之後選擇回歸祖國,經歷戰後的蕭條,身體病痛的煎熬,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的壓抑,其生命遭遇恐怕是三個人當中最為艱難的,不過總算苦盡甘來,他的繪畫行情可是自1980年代開始一路長紅,聲勢不墜。1990年代中期台灣媒體推舉他為「台灣西畫拍賣市場九大天王」之一,相較於當時趙、朱二人當時的市場反應平淡,吳冠中的市場可就扶搖直上、穩健成長。當然如今三人的畫價屢創高峰、各領風騷,擁有穩定收藏群的支撐,而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筆者將在《藝術與投資》季刊中一一引介。
文革時期吳冠中被嘲諷為「糞筐畫家」,然而他秉持著不服輸、不放棄的個性,一直在藝壇上開創新局,他執著於形色美感的藝術觀念,終於在中國藝壇逐漸獲得肯定。1970年代起,來自官方的大型委託創作邀約不斷,飯店、機場、博物館、大會堂壁畫等,1978年開始舉辦起全國性的展覽。從1970年代末吳冠中掀起形式美的辯論,贏得中國新一代藝術家的讚賞。1980年代出訪香港、泰國、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國、美國等地舉辦演講與展覽,辛苦耕耘後漸得收割,其藝術定位逐漸受到世界的肯定。1991年吳冠中獲得法國文化部頒贈文化藝術最高勳位榮譽,1992年他更成為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在世藝術家個展的華裔畫家第一人,其中一幅《小鳥天堂》巨幅彩墨畫獲大英博物館的典藏。1993年在巴黎賽努東方博物館舉辦展覽的同時,巴黎市政府頒佈金質勳章以表讚揚,2002年又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的高度榮耀。除了來自英法兩國的榮耀加身,香港、新加坡、台灣、日本等地的博物館競相邀請吳冠中參與展覽,老來行情十分看俏。
抒情簡潔風格 題材多樣易得人心
為何他的畫作贏得人心,二十幾年來讓幾位資深收藏家一路相挺?吳冠中的畫風抒情洗鍊,兼具中西文化之美,他的題材不受限制,用色豐富,線條簡單,畫面明朗,又常以各地風土入畫,即使新入門的收藏家亦容易親近他的造型世界,尤其是有華人文化背景的收藏家,容易在其藝術找到共鳴。江南山水,香港、南洋、歐洲、非洲等地的旖旎風光,都被他精心地永遠留在圖畫裡。吳冠中的風景畫居多,晚年他嘗試較少創作的裸體人物畫,他認為女體如同山水的峰巒秀麗,從線條優美的人體中,也能悟出風景畫裡的造型之美呢。
吳冠中早年在杭州藝專受水墨、油畫訓練,又到法國留學,其素描、油畫功底扎實,對於色彩有著極高的感悟力,尤其是黑白的運用饒富東方情韻,對後人有極大的影響。他的早、中期創作以油畫、水彩畫為主,1970年代後期漸漸將主要心思放在水墨畫上,進入1980年代嘗試潑墨線條的寫意創作,從中國藝術傳統中悟得線條的淋漓暢快,竟然也和西方戰後發展的滴流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產生相互爭輝的效果。吳冠中在當時中國的封閉社會裡,其實並無法全然接收來自美國戰後的藝術新潮,無疑是自我領會而來,相當不易。
他吸收西方現代油畫的設色、構圖等現代元素,又將水墨畫傳統題材作了大膽的更新,講求視覺的形式美、題材的抽象化和色彩構圖的時代感,線條的運用流暢,筆觸豪放與細膩兼備,是一種另外意義的「速寫」。這般的繪畫創新相當不易,他自認為油彩和水墨一樣重要,在油彩中引進水墨,在水墨中吸取了油彩,「用東方的韻來吞西方的形與色」。這種將中國畫現代化、融貫中西的嘗試,也奠定了其海內外的地位。
拍場常勝軍 屢創拍賣新紀錄
早年香港因經濟蓬勃,培養不少書畫文物藏家,尤其香港是兩岸三地最早有藝術拍賣的市場。二十年前,吳冠中的畫作開始現身香港拍賣市場。1984年11月兩幅吳冠中彩墨畫首度登上香港拍賣會,一幅《勁松圖》(68x68cm)以9000港元(約台幣4萬5240元)落槌,另一幅《北戴河圖》(1977年作,96.5x115.3cm)則以2萬7000港元(約台幣13萬5810元)落槌,一才雖不到台幣1萬元,初試啼聲即有亮眼表現,實在難得。此後,他的彩墨畫屢見於香港拍賣市場,每幅成交價從數萬港元至數十萬港元不等。
吳冠中的價格真正起飛要從1989年談起。根據《名家翰墨:吳冠中專號》一書的描述:那年初春香港萬玉堂舉行「吳冠中畫展:萬紫千紅」個展,展出74幅畫作,展覽第一天清晨四時多,畫廊門外已有人排隊等候,開店後一個半小時內就成交50件,可見得當時吳迷瘋狂之程度。
當其行情節節高升之際,1989年5月拍賣會裡一幅吳冠中描寫新疆吐魯番城的彩墨畫《高昌遺址》(1981年作,105x102cm),原本預估價15至20萬港元,其畫幅宏偉氣象不凡,吸引不少買家進場搶標,最後當時以187萬港元(約台幣617萬1000元)隆重賣出,創下中國在世藝術家的最高拍賣紀錄!這項新紀錄轟動華人世界,其單價更是驚人,一才 (每才為900平方公分)單價高達台幣51.4萬元。在此之前,吳冠中的畫作尚未有超過百萬港元的紀錄,此優異紀錄為華人藝術拍賣市場注入活力。根據數據顯示,1989年香港拍場有23幅吳冠中的彩墨畫順利成交,成交率高達九成二。
隨著彩墨畫締造紀錄,一幅1989年的12號油畫 《巴黎蒙馬特景色》,在1990年3月香港拍賣會以五倍於高預估價的104萬港元(約台幣364萬9152元)金額成交,一號單價高達台幣30萬,這幅畫又使得吳冠中開創中國在世畫家的全球油畫最高價紀錄!
2004年7月5日,一幅1996年的彩墨畫《 三峽之歌》(124×247cm)在上海一家拍賣公司以人民幣605萬元(約台幣2480萬)成交,寫下吳冠中個人拍賣新紀錄,打破了2002年10月28日其彩墨作品 《桑園》先前所創下的港元319萬6000元(約台幣1406萬元)紀錄。平均單價一才台幣73萬元,《三峽之歌》目前是中國在世水墨畫家的最高拍賣紀錄!
彩墨市場件數規模大 油畫金額高 為後起之秀
不同於台灣市場偏重西畫,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藝術市場仍舊以書畫、文物交易為重,西畫仍居次要地位。而吳冠中因為同時有油畫、彩墨兩種媒材的創作,因而能縱橫大華人藝術市場。
吳冠中的 《高昌遺址》繼1989年5月締造中國在世書畫家拍賣紀錄之後,同年9月他的油畫也開始現身香港拍賣會。1972年的5號小油畫《庭園小景》、1975年的15號油畫《黃山》,分別以20萬港元 (約台幣66萬元)及26萬港元(約台幣85萬8000元)落槌,一號油畫單價台幣5.7萬、13萬元左右。相較於當時香港彩墨畫所締造的身價,吳冠中油畫叩關的價格算是保守多了。不過,第二年《巴黎蒙馬特景色》就創下中國在世油畫家的最高成交紀錄,不讓彩墨畫專美於前。此後,吳冠中的油畫繼續再現身拍場,平均每幅油畫有百萬台幣以上的身價。
吳冠中早年作品以油畫為主,但是這些作品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多半已經毀損。至今留世者多為1960年代以後的作品,尤以1970年代較多。1980年代之後,吳冠中的創作轉為彩墨畫,一直到1990年代之後才又開始油畫的創作。
根據筆者所作的研究數據分析,從1999到2004年6月底為止, 全球拍賣市場上大約有288件吳冠中的作品順利成交,成交量達到台幣3億9116萬餘元,其中58件為油畫,167件彩墨紙本作品,3件版畫。可見得彩墨畫的規模遠大於油畫,然而就金額比重,這段時間的油畫成交金額比重達43.2%,和彩墨畫的56.8%相去不遠。
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油畫的價值一直是高於紙上作品,以吳冠中的例子來看,隨著中國人國情的差異,吳冠中的彩墨市場規模比較大,不過創作耗時較久,件數稀少的油畫,則享有單幅價值較高的優勢。吳冠中的油畫最高紀錄目前是1270萬台幣。
市場分布比重: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
吳冠中的繪畫市場發展至今,藝術家本人、畫廊、博物館、拍賣會、收藏家等環節起了分工的作用。香港萬玉堂、新加坡斯民藝苑的初期推廣具有開疆闢土的功勞,加上世界級博物館的持續展出經歷,收藏家的支持,拍賣市場的屢創新高,使得吳冠中的市場穩健成長中。
前文介紹過1980年代後期香港拍場的盛況,不難想像香港收藏家中收藏吳冠中畫作的規模。香港市場拍賣吳冠中畫作的歷史至少有二十年,早已建立健全的收藏群,無疑香港是吳冠中的市場重鎮,至今仍舊佔有龍頭地位,有一半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參考附圖)。
1990年代初期吳冠中在香港建立穩固市場之後,這波熱潮也向周圍的市場擴延,如台灣、新加坡、北京、紐約等。
1992年春天台灣首度有外資拍賣公司進駐,蘇富比渡海來台舉行拍賣,而吳冠中三幅的油畫也在此找到買主出現。其中《萬戶炊煙》拍出台幣187萬元,《御花園》以台幣198萬元成交,《白楊樹》也有台幣68萬2000元的成績,首次出戰告捷,在台灣市場搶下灘頭堡。此後,吳冠中的畫作逐漸受到台灣藏家的喜愛,尤其是本地收藏家鍾愛的油畫作品。《典藏雜誌》在1990年代中期製作一系列拍賣場明星專輯,舉出台灣西畫拍賣市場的「九大天王」(常玉、朱沅芷、潘玉良、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等),其中吳冠中是其中唯一一位在世的藝術家。
十餘年來台灣市場產生不少吳冠中迷,幾乎每次拍賣會都少不了吳冠中的畫作。2003秋季、2004春季兩次拍賣,台北羅芙奧分別推出《魯迅故鄉》同名油畫,尺寸同為10號, 分別拍出台幣241萬5000元、429萬8000元的佳績,後者單價達到一號台幣42.98萬元的價值。據說吳冠中本人亦非常鍾愛羅芙奧2004年春拍的《魯迅故鄉》一作,認為此畫是好畫中的佳選。
隨著數家老字號拍賣公司停業或出走,台灣拍賣市場從2000年前規模漸漸減小, 從1999至2004年6月底為止,台灣的吳冠中畫作市場佔有率僅有16.6%,被新興的中國市場所取代,中國目前的市場佔有率為28.8%(特別一提,筆者分析的資料為1999至2004年6月的拍賣數據,今年7月上海新創下的彩墨畫紀錄未納入)。由於西畫在中國的普及性相對較低,中國市場的吳冠中畫作交易仍以彩墨畫為重,例如大連萬達集團所收藏的70幅吳冠中作品清一色都是彩墨畫。
新加坡也是另一個吳冠中畫作的市場所在。1989年新加坡舉辦中國油畫展,吳冠中的畫作被收藏家高價征購。1990年涵蓋畫家三十年創作生涯的「行到水源處」大型個展在新加坡展覽,奠定該地的市場基礎。加以吳冠中的長子吳可雨長年定居新加坡,對於該地市場的規模擴展,必然有所助力。過去五年半以來有3.6%的市場佔有率,此地的收藏家以華人為主,兼有油畫、彩墨的收藏。
美國也是亞洲藝術的市場之一,吳冠中的水墨畫 《江南風景》(68.6 x 138.4 cm)1993年11月就開始登上了紐約拍賣場,預估價1萬至1萬2000美元,結果拍出2萬3000美元的成績,成績不惡。西岸拍賣會偶而可見吳冠中的彩墨畫,但比重不高。
去蕪存菁 莫使劣幣驅逐良幣
近二十年來吳冠中畫作市場在亞洲區一路長紅,收藏群愈來愈多,當然假借名義的偽作也營造另一個假畫市場。吳冠中尚健在,但是他的偽作竟然明目張膽地登上拍賣會場,畫家不得不自己跳出來控訴,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993年10月由上海朵雲軒和香港永成古玩拍賣聯合在香港出售了一幅畫《炮打司令台》彩墨畫,得款50萬港元。經過三年纏訟官司才作出判決,而這是中國書畫界的第一例的侵權案,當然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吳冠中是一位自律甚高的藝術家,看到市場上的模仿惡劣的偽作橫行,非常痛心,於是他決定毀去自己不滿意的作品,只留下精湛完好的佳作,這項舉措也使得收藏家更加珍視他的作品。吳冠中的一生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毀畫經歷,第一次是文革時期,當時思及家人安危,不得不然的保命行動,除了一些純技法的速寫、油畫、小品及部份作品照片之外,青年時期以及留學階段心血幾乎付之一炬了。第二次毀畫是1991年,此時他的市場行情節節高升,當年贈與友人的畫流入市場,偽作也趁機魚目混珠,他為了維護作品的純度及收藏家的權益,下定決心毀掉不滿意的畫作約兩百幅。幸而藝術家的潔身自愛,吳冠中堅持完美的性格展露無遺。此外,他經常在畫冊目錄裡,一再地指出辨別真偽的要訣,舉凡印章、構圖及風格,吳冠中對此非常重視。
這位才華洋溢的畫家及作家,無論油畫、水墨、彩墨、速寫及藝術理論和文學創作等方面均造詣卓著,加以他對創作的要求精確、完美,使得他的藝術享譽海外。 現在,隨著二十世紀華人藝術拍賣業帶動的蓬勃,吳冠中的市場規模可望再創新局。今年吳冠中的拍賣交易量至6月底已約累積台幣7400萬元(件數53筆),去年整年度成交量則約有台幣1億1750萬元(件數55筆)。從7月以來繼續有高價成交,吳冠中今年度將打破去年成交量紀錄將是穩操勝券!
今年七月吳冠中的畫作再度創個人拍賣新紀錄了!一幅1996年完成的大幅彩墨畫以台幣2480萬多元的高價售出!對於吳冠中而言,2004年可真是一個豐收年啊!近來吳老的消息頻頻登上新聞版面,不讓新聞能見度高的趙無極、朱德群兩位老友專美於前。今年春節過後,吳冠中的長子吳可雨在北京家中不意找出塵封三十年的《長江萬里圖》油畫手稿《1974年.長江》,這無疑是吳冠中目前最長的一幅油畫,高19.5公分,長603公分,消息一出,驚艷中國畫壇, 被視為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及歷史文獻。而中國內地的吳冠中最大收藏家—大連萬達集團,近十年收藏有70幅市值上億元人民幣的彩墨畫, 選集其中30幅畫作送往在巴黎聯合國科教文中心展覽,今年6月隆重登場,作為中法文化年的重頭戲,此展覽將預計巡迴北京、倫敦、紐約、柏林、東京、新加坡及香港、台北等地展出。

母國土裡綻放的馨香 晚年揚名異域
身為中國美術界地位崇高的耆老,吳冠中今年高齡85歲,從1936年進入杭州藝專學習,創作生涯至少有68個年頭,從他著作豐沛的文集中,我們得知他的生命力與創作力一樣旺盛,而無論油畫或彩墨媒材都有精湛的創新展現。他和其他同輩畫家趙無極、朱德群一樣,皆成為亞洲藝術市場一線明星級的藝術家。這三位西湖畔的畫友,曾先後受過林風眠、吳大羽等老師的指導,又皆有留學法國的背景。1947年吳冠中考取公費留學,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而後趙無極(1948)、朱德群(1956)先後前往巴黎,定居在巴黎,甚至成為法國公民。然而吳冠中在巴黎留學三年之後選擇回歸祖國,經歷戰後的蕭條,身體病痛的煎熬,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的壓抑,其生命遭遇恐怕是三個人當中最為艱難的,不過總算苦盡甘來,他的繪畫行情可是自1980年代開始一路長紅,聲勢不墜。1990年代中期台灣媒體推舉他為「台灣西畫拍賣市場九大天王」之一,相較於當時趙、朱二人當時的市場反應平淡,吳冠中的市場可就扶搖直上、穩健成長。當然如今三人的畫價屢創高峰、各領風騷,擁有穩定收藏群的支撐,而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筆者將在《藝術與投資》季刊中一一引介。
文革時期吳冠中被嘲諷為「糞筐畫家」,然而他秉持著不服輸、不放棄的個性,一直在藝壇上開創新局,他執著於形色美感的藝術觀念,終於在中國藝壇逐漸獲得肯定。1970年代起,來自官方的大型委託創作邀約不斷,飯店、機場、博物館、大會堂壁畫等,1978年開始舉辦起全國性的展覽。從1970年代末吳冠中掀起形式美的辯論,贏得中國新一代藝術家的讚賞。1980年代出訪香港、泰國、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國、美國等地舉辦演講與展覽,辛苦耕耘後漸得收割,其藝術定位逐漸受到世界的肯定。1991年吳冠中獲得法國文化部頒贈文化藝術最高勳位榮譽,1992年他更成為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在世藝術家個展的華裔畫家第一人,其中一幅《小鳥天堂》巨幅彩墨畫獲大英博物館的典藏。1993年在巴黎賽努東方博物館舉辦展覽的同時,巴黎市政府頒佈金質勳章以表讚揚,2002年又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的高度榮耀。除了來自英法兩國的榮耀加身,香港、新加坡、台灣、日本等地的博物館競相邀請吳冠中參與展覽,老來行情十分看俏。
抒情簡潔風格 題材多樣易得人心
為何他的畫作贏得人心,二十幾年來讓幾位資深收藏家一路相挺?吳冠中的畫風抒情洗鍊,兼具中西文化之美,他的題材不受限制,用色豐富,線條簡單,畫面明朗,又常以各地風土入畫,即使新入門的收藏家亦容易親近他的造型世界,尤其是有華人文化背景的收藏家,容易在其藝術找到共鳴。江南山水,香港、南洋、歐洲、非洲等地的旖旎風光,都被他精心地永遠留在圖畫裡。吳冠中的風景畫居多,晚年他嘗試較少創作的裸體人物畫,他認為女體如同山水的峰巒秀麗,從線條優美的人體中,也能悟出風景畫裡的造型之美呢。
吳冠中早年在杭州藝專受水墨、油畫訓練,又到法國留學,其素描、油畫功底扎實,對於色彩有著極高的感悟力,尤其是黑白的運用饒富東方情韻,對後人有極大的影響。他的早、中期創作以油畫、水彩畫為主,1970年代後期漸漸將主要心思放在水墨畫上,進入1980年代嘗試潑墨線條的寫意創作,從中國藝術傳統中悟得線條的淋漓暢快,竟然也和西方戰後發展的滴流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產生相互爭輝的效果。吳冠中在當時中國的封閉社會裡,其實並無法全然接收來自美國戰後的藝術新潮,無疑是自我領會而來,相當不易。
他吸收西方現代油畫的設色、構圖等現代元素,又將水墨畫傳統題材作了大膽的更新,講求視覺的形式美、題材的抽象化和色彩構圖的時代感,線條的運用流暢,筆觸豪放與細膩兼備,是一種另外意義的「速寫」。這般的繪畫創新相當不易,他自認為油彩和水墨一樣重要,在油彩中引進水墨,在水墨中吸取了油彩,「用東方的韻來吞西方的形與色」。這種將中國畫現代化、融貫中西的嘗試,也奠定了其海內外的地位。
拍場常勝軍 屢創拍賣新紀錄
早年香港因經濟蓬勃,培養不少書畫文物藏家,尤其香港是兩岸三地最早有藝術拍賣的市場。二十年前,吳冠中的畫作開始現身香港拍賣市場。1984年11月兩幅吳冠中彩墨畫首度登上香港拍賣會,一幅《勁松圖》(68x68cm)以9000港元(約台幣4萬5240元)落槌,另一幅《北戴河圖》(1977年作,96.5x115.3cm)則以2萬7000港元(約台幣13萬5810元)落槌,一才雖不到台幣1萬元,初試啼聲即有亮眼表現,實在難得。此後,他的彩墨畫屢見於香港拍賣市場,每幅成交價從數萬港元至數十萬港元不等。
吳冠中的價格真正起飛要從1989年談起。根據《名家翰墨:吳冠中專號》一書的描述:那年初春香港萬玉堂舉行「吳冠中畫展:萬紫千紅」個展,展出74幅畫作,展覽第一天清晨四時多,畫廊門外已有人排隊等候,開店後一個半小時內就成交50件,可見得當時吳迷瘋狂之程度。
當其行情節節高升之際,1989年5月拍賣會裡一幅吳冠中描寫新疆吐魯番城的彩墨畫《高昌遺址》(1981年作,105x102cm),原本預估價15至20萬港元,其畫幅宏偉氣象不凡,吸引不少買家進場搶標,最後當時以187萬港元(約台幣617萬1000元)隆重賣出,創下中國在世藝術家的最高拍賣紀錄!這項新紀錄轟動華人世界,其單價更是驚人,一才 (每才為900平方公分)單價高達台幣51.4萬元。在此之前,吳冠中的畫作尚未有超過百萬港元的紀錄,此優異紀錄為華人藝術拍賣市場注入活力。根據數據顯示,1989年香港拍場有23幅吳冠中的彩墨畫順利成交,成交率高達九成二。
隨著彩墨畫締造紀錄,一幅1989年的12號油畫 《巴黎蒙馬特景色》,在1990年3月香港拍賣會以五倍於高預估價的104萬港元(約台幣364萬9152元)金額成交,一號單價高達台幣30萬,這幅畫又使得吳冠中開創中國在世畫家的全球油畫最高價紀錄!
2004年7月5日,一幅1996年的彩墨畫《 三峽之歌》(124×247cm)在上海一家拍賣公司以人民幣605萬元(約台幣2480萬)成交,寫下吳冠中個人拍賣新紀錄,打破了2002年10月28日其彩墨作品 《桑園》先前所創下的港元319萬6000元(約台幣1406萬元)紀錄。平均單價一才台幣73萬元,《三峽之歌》目前是中國在世水墨畫家的最高拍賣紀錄!
彩墨市場件數規模大 油畫金額高 為後起之秀
不同於台灣市場偏重西畫,香港與中國內地的藝術市場仍舊以書畫、文物交易為重,西畫仍居次要地位。而吳冠中因為同時有油畫、彩墨兩種媒材的創作,因而能縱橫大華人藝術市場。
吳冠中的 《高昌遺址》繼1989年5月締造中國在世書畫家拍賣紀錄之後,同年9月他的油畫也開始現身香港拍賣會。1972年的5號小油畫《庭園小景》、1975年的15號油畫《黃山》,分別以20萬港元 (約台幣66萬元)及26萬港元(約台幣85萬8000元)落槌,一號油畫單價台幣5.7萬、13萬元左右。相較於當時香港彩墨畫所締造的身價,吳冠中油畫叩關的價格算是保守多了。不過,第二年《巴黎蒙馬特景色》就創下中國在世油畫家的最高成交紀錄,不讓彩墨畫專美於前。此後,吳冠中的油畫繼續再現身拍場,平均每幅油畫有百萬台幣以上的身價。
吳冠中早年作品以油畫為主,但是這些作品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多半已經毀損。至今留世者多為1960年代以後的作品,尤以1970年代較多。1980年代之後,吳冠中的創作轉為彩墨畫,一直到1990年代之後才又開始油畫的創作。
根據筆者所作的研究數據分析,從1999到2004年6月底為止, 全球拍賣市場上大約有288件吳冠中的作品順利成交,成交量達到台幣3億9116萬餘元,其中58件為油畫,167件彩墨紙本作品,3件版畫。可見得彩墨畫的規模遠大於油畫,然而就金額比重,這段時間的油畫成交金額比重達43.2%,和彩墨畫的56.8%相去不遠。
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油畫的價值一直是高於紙上作品,以吳冠中的例子來看,隨著中國人國情的差異,吳冠中的彩墨市場規模比較大,不過創作耗時較久,件數稀少的油畫,則享有單幅價值較高的優勢。吳冠中的油畫最高紀錄目前是1270萬台幣。
市場分布比重: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
吳冠中的繪畫市場發展至今,藝術家本人、畫廊、博物館、拍賣會、收藏家等環節起了分工的作用。香港萬玉堂、新加坡斯民藝苑的初期推廣具有開疆闢土的功勞,加上世界級博物館的持續展出經歷,收藏家的支持,拍賣市場的屢創新高,使得吳冠中的市場穩健成長中。
前文介紹過1980年代後期香港拍場的盛況,不難想像香港收藏家中收藏吳冠中畫作的規模。香港市場拍賣吳冠中畫作的歷史至少有二十年,早已建立健全的收藏群,無疑香港是吳冠中的市場重鎮,至今仍舊佔有龍頭地位,有一半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參考附圖)。
1990年代初期吳冠中在香港建立穩固市場之後,這波熱潮也向周圍的市場擴延,如台灣、新加坡、北京、紐約等。
1992年春天台灣首度有外資拍賣公司進駐,蘇富比渡海來台舉行拍賣,而吳冠中三幅的油畫也在此找到買主出現。其中《萬戶炊煙》拍出台幣187萬元,《御花園》以台幣198萬元成交,《白楊樹》也有台幣68萬2000元的成績,首次出戰告捷,在台灣市場搶下灘頭堡。此後,吳冠中的畫作逐漸受到台灣藏家的喜愛,尤其是本地收藏家鍾愛的油畫作品。《典藏雜誌》在1990年代中期製作一系列拍賣場明星專輯,舉出台灣西畫拍賣市場的「九大天王」(常玉、朱沅芷、潘玉良、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等),其中吳冠中是其中唯一一位在世的藝術家。
十餘年來台灣市場產生不少吳冠中迷,幾乎每次拍賣會都少不了吳冠中的畫作。2003秋季、2004春季兩次拍賣,台北羅芙奧分別推出《魯迅故鄉》同名油畫,尺寸同為10號, 分別拍出台幣241萬5000元、429萬8000元的佳績,後者單價達到一號台幣42.98萬元的價值。據說吳冠中本人亦非常鍾愛羅芙奧2004年春拍的《魯迅故鄉》一作,認為此畫是好畫中的佳選。
隨著數家老字號拍賣公司停業或出走,台灣拍賣市場從2000年前規模漸漸減小, 從1999至2004年6月底為止,台灣的吳冠中畫作市場佔有率僅有16.6%,被新興的中國市場所取代,中國目前的市場佔有率為28.8%(特別一提,筆者分析的資料為1999至2004年6月的拍賣數據,今年7月上海新創下的彩墨畫紀錄未納入)。由於西畫在中國的普及性相對較低,中國市場的吳冠中畫作交易仍以彩墨畫為重,例如大連萬達集團所收藏的70幅吳冠中作品清一色都是彩墨畫。
新加坡也是另一個吳冠中畫作的市場所在。1989年新加坡舉辦中國油畫展,吳冠中的畫作被收藏家高價征購。1990年涵蓋畫家三十年創作生涯的「行到水源處」大型個展在新加坡展覽,奠定該地的市場基礎。加以吳冠中的長子吳可雨長年定居新加坡,對於該地市場的規模擴展,必然有所助力。過去五年半以來有3.6%的市場佔有率,此地的收藏家以華人為主,兼有油畫、彩墨的收藏。
美國也是亞洲藝術的市場之一,吳冠中的水墨畫 《江南風景》(68.6 x 138.4 cm)1993年11月就開始登上了紐約拍賣場,預估價1萬至1萬2000美元,結果拍出2萬3000美元的成績,成績不惡。西岸拍賣會偶而可見吳冠中的彩墨畫,但比重不高。
去蕪存菁 莫使劣幣驅逐良幣
近二十年來吳冠中畫作市場在亞洲區一路長紅,收藏群愈來愈多,當然假借名義的偽作也營造另一個假畫市場。吳冠中尚健在,但是他的偽作竟然明目張膽地登上拍賣會場,畫家不得不自己跳出來控訴,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993年10月由上海朵雲軒和香港永成古玩拍賣聯合在香港出售了一幅畫《炮打司令台》彩墨畫,得款50萬港元。經過三年纏訟官司才作出判決,而這是中國書畫界的第一例的侵權案,當然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吳冠中是一位自律甚高的藝術家,看到市場上的模仿惡劣的偽作橫行,非常痛心,於是他決定毀去自己不滿意的作品,只留下精湛完好的佳作,這項舉措也使得收藏家更加珍視他的作品。吳冠中的一生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毀畫經歷,第一次是文革時期,當時思及家人安危,不得不然的保命行動,除了一些純技法的速寫、油畫、小品及部份作品照片之外,青年時期以及留學階段心血幾乎付之一炬了。第二次毀畫是1991年,此時他的市場行情節節高升,當年贈與友人的畫流入市場,偽作也趁機魚目混珠,他為了維護作品的純度及收藏家的權益,下定決心毀掉不滿意的畫作約兩百幅。幸而藝術家的潔身自愛,吳冠中堅持完美的性格展露無遺。此外,他經常在畫冊目錄裡,一再地指出辨別真偽的要訣,舉凡印章、構圖及風格,吳冠中對此非常重視。
這位才華洋溢的畫家及作家,無論油畫、水墨、彩墨、速寫及藝術理論和文學創作等方面均造詣卓著,加以他對創作的要求精確、完美,使得他的藝術享譽海外。 現在,隨著二十世紀華人藝術拍賣業帶動的蓬勃,吳冠中的市場規模可望再創新局。今年吳冠中的拍賣交易量至6月底已約累積台幣7400萬元(件數53筆),去年整年度成交量則約有台幣1億1750萬元(件數55筆)。從7月以來繼續有高價成交,吳冠中今年度將打破去年成交量紀錄將是穩操勝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