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當代藝術.明日經典收藏─羅芙奧2004春拍當代作品探析

Odile Chen 陳惠黛 / Art & Investment No. 7 藝術與投資第七期 / 2004-03-01

千禧年之後幾位藝術界人士發出憂心台灣畫家未來之聲,他們認為以中國強大經濟體的磁吸,以及台灣各項產業的外移,將造成台灣藝術市場被邊緣化,尤其是向來較不具市場性的當代藝術一環,恐怕會有雪上加霜之虞。最近藝術媒體中有的人評析:華人西畫將會進入中國本土的品味市場階段,台灣拍賣市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另外也有人則評析:在SARS威脅期間以及經濟不景氣間,去年台灣拍賣市場能創造一億多元的產值,已是非常難得可貴的成績。筆者則認為,經濟力固然主導了藝術市場的風向,滋生新的投資疆域或收藏族群,卻未能減損原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對於台灣藝術家、經紀人、收藏家而言,品味內涵、土地情感已經深植心中,即使風吹雨淋也無法將之連根拔起。文化是千秋事業,不須因短暫的經濟低迷而因噎廢食,況且台灣經濟報春的燕子已經來了,現在進場收藏大華人的當代藝術將是最具利基的長期投資。本文將取樣幾位具潛力的海內外當代藝術家,提供投資當代藝術的參考。


從傳統轉向現代、揚名國際的台灣雕塑大師:朱銘(1938-)

前一陣子遇見多位收藏家,無論資深買家或年輕新進,都異口同聲說要找朱銘的作品:太極木雕、或者早期鄉土系列木雕亦可,要不然銅雕也不錯。熱絡的買氣使得近來的朱銘雕塑行情火得不得了。根據筆者製作的「朱銘拍賣成交量分析」圖表,朱銘的行情出現了上漲的曙光從2000年開始,2001年則出現明顯的成交量, 總年度拍賣市場成交值達到台幣953萬8000元,2002年的交易量、成交筆數都和前一年差不多,2003年在交易量與成交件數皆創下歷史新高,目前朱銘最高拍賣紀錄是2002年4月所創下,一對1992、1995年創作的 《太極對招》銅雕,成交金額約為台幣368萬元。這次羅芙奧春季拍賣推出一組木雕的《太極系列對招》,朱銘的拍賣成交紀錄未來大有機會再創巔峰。


朱銘的出身是傳統木刻工藝師傅,在楊英風門下學習現代雕刻,初期以木雕創作為主,後來將木雕或保麗龍模型翻鑄為銅雕,同時亦嘗試石雕、陶土、鐵雕、不鏽鋼、金屬和綜合媒材等。目前拍賣市場上的朱銘作品以木雕和銅雕為主,其中以木雕的成交量最高。光以木雕一種媒材,五年來已經有近台幣2568萬元的交易量,此一數字為銅雕交易量(1259萬元)的兩倍之多;石雕和陶土作品分別在2000和2003年各出現過一件。我們從數據上來看,木雕的成交量比例有65.6%, 幾乎佔去三分之二的成交量。藉此我們可以了解朱銘的木雕在市場上仍是最受歡迎的項目。

朱銘從1968年開始致力於現代雕塑創作,至今三十餘年,其作品主要分成三大系列:早期的「鄉土系列」、「太極系列」以及仍持續創作中的「人間系列」。近五年內拍賣市場的成交情形,無疑地「太極系列」是三大系列中間成交量最高的,有2868萬7520元,高達全部成交量的73.3%;其次是「鄉土系列」有923萬3710元成交量,佔全部成交量的23.6%;「人間系列」的121萬8220元的交易量最少,比重僅有3.1%。



朱銘是國際公認的雕刻大師,近年他的大型戶外雕塑頻頻在歐美地區現身,收藏家範圍已經不限於台灣本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公共藝術或私人收藏家,也選擇以朱銘作為收藏標的。從1999到2003年之間,台灣、香港兩地的成交量比重拉近距離,而紐約、北京兩地拍賣場從2003年分別以「太極系列」、「人間系列」敲開朱銘的海外市場。兩地成交金額與市場比重儘管不高,但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也是我們欣然樂見的方向。毫無疑問地,朱銘是台灣首屈一指的當代雕塑大師,市場人士皆看好朱銘未來能有更寬廣的市場。


木雕、鐵雕的造型之美:蕭一(1956-)與蔡志賢(1958-)

除了朱銘之外,國內也有數位優秀的雕塑家,如蕭一也是傳統木雕學徒出身的藝術家。21歲時決定脫離傳統雕刻轉為自由創作。他的創作主要以木刻為主,然後再翻製鑄銅,1982年時首度發表創作於台北早期經營成功的春之藝廊,從此之後幾乎一兩年就有新作的發表。他的雕刻作品厚實、樸直,受到許多台灣收藏家的喜愛。「人物」是蕭一最重要的創作母題,也是他最引以為豪的特色所在。依一般市場定價,蕭一的中小型木雕每件為台幣30 至60萬元之間,大型木雕從90至120萬元不等。然而,蕭一在拍賣場成交價略低於市場定價,尺寸通常以中小型為多,木雕價位不超過30萬元,銅雕價位則在10萬元之內。蕭一的鐵雕最早發表於1999年,他靈活運用拾來的現成物,加上自己的創意,製作出生動活潑的人物、情侶、貓咪。每一件鐵雕皆是獨一件,定價為十餘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蔡志賢的雕塑目前還未有正式的拍賣紀錄,這次在羅芙奧2004年春季拍賣初試啼聲。他的鐵雕作品在美術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評論家認為他的雕塑裡頭有人性、鐵性和音樂性。他的構成精簡、帶有抽象風格,使作品本身極富想像空間。他的《普通人》鐵雕,線條流暢又自在,極富造型趣味,預期可以找到不平凡的買家,完成一次不普通的拍賣。


懷舊的鄉愁:許雨仁(1951-)、鄭在東( 1953-)、蘇旺伸(1956-)

戰後嬰兒潮一代親身經歷社會快速變化的過程,經歷過貧富到富有,管制到開放,農業到工業生產,他們的成長背景極富戲劇性。快速現代化的步調,這一代人要追尋自我的存在價值,他們關懷社會變遷中人與環境的疏離關係。基於想欲尋求一個心寧安定的所在,對1950年代後出生的藝術家而言,鄉土文學的衝擊之後,他們的繪畫裡經常透露著懷舊的失落感,以及對土地情感的濃濃鄉愁。幾位畫家如出生台南、現居三芝的許雨仁,出生台北、現居上海的鄭在東以及出生嘉義、現居高雄的蘇旺伸,在他們的畫作中皆有若干的惆悵感。近年來,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經常出現在拍賣會上,例如近期羅芙奧的拍賣會上都可以找到他們的早期作品,而且價格甚至比一手市場便宜,行情正穩健的成長中。

自1996年以來,許雨仁的最佳拍賣成交紀錄是一幅1990年60號的油畫《一盆草》,1998年10月便以台幣23萬元拍出,一號單價僅有台幣3833元;單價較高為一幅1993年的25號油畫《我的金字塔上的白花》,成交價為12萬6500元,一號單價為台幣5060元。

鄭在東是目前少數跨足海峽對岸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之一,持續在兩岸三地發表作品,積極爭取國際發聲的機會。目前台北拍場出現的鄭在東作品多數為早期油畫,如最受收藏家喜愛的「北投風月」(1993年發表)、以及「臺灣重遊」(1997年發表)兩大系列。目前拍賣場上鄭在東最高拍賣的價格為台幣20萬7000元,1998和1999年台北拍賣會上分別有一件40號的油畫成交,因此平均一號為5035元,約等於鄭在東的一手市場的定價。

蘇旺伸的油畫一直有固定的收藏群眾,過去每逢新作發表時,在一手市場總能締造不錯的銷售成績。目前蘇旺伸在一手市場的行情分別為:10號以下的小幅畫作一號8000至1萬1000元不等,10至30號者每號7000元,30號以上至60號者每號6000元。羅芙奧在2002年春拍時有一幅蘇旺伸油畫《礁》,一幅1999年的8號小畫,以10萬3500元成交,平均一號1萬2938元,則是高於一手畫廊市場的定價。


自然與生命間的對語:楊識宏(1947-)、邱秉恆(1948-)、梁兆熙(1953-)

楊識宏、邱秉恆、梁兆熙三位畫家有一共通點:他們皆以花卉植物等大自然的姿態,隱喻生命的榮枯與生命力。這三位藝術家只有邱秉恆住在台灣,楊識宏多年旅居美國,梁兆熙則長期生活於法國,三人的風格差異頗大。楊識宏傾向詩意的美感,他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發展出「植物的美學」系列,藉以枝葉、種子的成長,傳統生命律動的的美感;邱秉恆的畫風傾向抽象感,注重花卉的構成與空間對應關係;梁兆熙的炭精素描,內斂而感性,充滿傷逝的悲劇性色彩。


在畫廊一手市場中,楊識宏的作品尺寸與單價成反比,新作行情為30號以內每號單價台幣1至1萬3000元;40號以上者都為6000至9000元。近年,楊識宏在拍賣場上的最高成交紀錄為34萬5000元,那是1988年創作的三幅連作《逝去亦是美》,尺寸合計為150號,2000年6月18日在羅芙奧公司拍出,平均每號僅台幣2300元。去年羅芙奧秋拍賣了一幅20號的《花弄影》,每號單價為5125元。楊識宏的二手市場的價格波動較大,拍賣價也比畫廊價便宜許多,收藏家可擇時進場購買。

1980年末邱秉恆的花卉畫樹立個人風格,1990年初期受到許多收藏家的支持。過去數年來,邱秉恆的畫作僅零星出現拍賣場數次,成交價大抵不超過10萬台幣。依目前他的市場定價,油畫為每號3000至4000元之間,紙上作品為每號2500元左右。旅居法國的梁兆熙,過去曾為台北數家畫廊代理,他的畫價是依照歐洲計價,尺幅愈小者單價愈高,繪畫行情仍維持每號3400至4200元之間。 抽象藝術形式與低限主義風格:


林壽宇(1933-)、莊喆(1934-)、莊普(1947-)

1990年代台灣甫開創二手藝術市場,低限風格的林壽宇畫作,屢屢有百萬台幣以上的成績出現,1998年甚至一度成為拍賣會的封面畫家。該年一件林壽宇的80號綜合媒材作品《GWYNFRYN》(1974年作品)拍出台幣203萬元的精湛成績,後來他的其他畫作尚未能超過此紀錄。

台灣藝術市場自1998年後興起了一波抽象藝術的收藏風,以趙無極為首的海內外抽象畫家紛紛成為市場的焦點對象。其中,莊喆的拍賣成績豐碩,光是1998年就有7幅畫作的成交,兩組同名的四連幅 《福祿壽囍》(約80號),皆以57萬5000元成交,平均一號為台幣7000多元。而根據近期《藝術家雜誌》的〈藝術市場行情表〉資料,莊喆新作品的畫廊行情約為1萬台幣。由於景氣不若當時蓬勃,拍賣市場的成交單價約僅在一號台幣5000元左右。

經常與前衛藝術家為伍的莊普,近年的發表以觀念、裝置藝術為重,多半被歸類為年輕藝術家之列。今年已經57歲的莊普,投入藝術創近25年,因著重藝術性與前衛感,至今尚未在藝術市場引起購藏風潮。此次,羅芙奧春拍收錄一幅1980年代的油畫,在台灣還是第一次的嘗試。莊普的新作品行情約每號4500元。


照相寫實繪畫的寧靜風格:黃銘昌(1952-)、葉子奇(1957-)、連淑蕙(1966-)

2002年5月的羅芙奧春季拍賣會中,率先闢出「照相寫實主義」的單元, 當時收錄了夏陽、韓湘甯、姚慶章和陳昭宏等海外藝術家的畫作,獲得市場的認同,當時的拍品幾乎都找到買家。不少台灣新一代收藏家非常喜歡1970年代初期風行於美國的照相寫實畫風。台灣當代藝壇也有數位擅長寫實風格的畫家,例如黃銘昌、葉子奇與連淑蕙等。

黃銘昌的「稻田系列」在拍賣市場一直有不錯的反應,多年來尺幅超過80號的畫作,歷次幾乎都可有台幣百萬元以上的身價,目前他的畫作在一手市場的定價為每號2萬元, 尤以1992年之前的行情價格更佳。另外一位畫家葉子奇也頗得收藏家的青睞,尤其是他冥想靜穆的花卉,向來有不錯的市場評價,平均價位在每號一萬元左右。女性藝術家連淑蕙擅長以透光的窗景描繪詩意的情境,頗具個人特色。目前她在畫廊的定價為一號4300元。此次,羅芙奧以早期小幅窗景作品試探拍賣市場的反應。


中國傳統美學的再生:韓湘甯(1939-)、王懷慶(1944-)

2004年3月韓湘甯從美國回到台灣參加新作品的展覽發表,這次的主題呼應他發展多時的 「韓式墨點」點描畫風。1970年代時他以點彩的照相主義風格描寫美國的風景,引起美國畫壇人士的注意,多次發表創作。1985年轉以墨點、數位影像的技術,並回歸中國的題材。1991年時以中國山水為題,推出仿古的「黃山系列」,在台北發表時受到收藏家的喜愛。他的大幅畫作一號約值台幣一萬元左右。

王懷慶的作品在台北、香港、北京都曾不錯的締造成交紀錄,他的明式傢俱與江南風景題材受到市場的歡迎。2002年香港的拍賣會中,他的一幅100號左右的油畫《明式傢俱》,以約值台幣117萬3060元售出,首度打破百萬元台幣的拍賣紀錄。

2003年羅芙奧秋拍一幅40號的油畫《空間》以52萬9000元成交,拍賣場的買氣十分熱絡。至今,王懷慶的詢問度一直很高,市場供不應求,近來在拍賣場出現的作品幾乎能百分百成功售出。


社會批判:李山(1944-)、郭振昌(1949-)、楊茂林(1953-)、侯俊明(1963-)


中國藝術家李山出生於中國東北黑龍江,屬於1990年代初期政治波普運動的一員,以粉紅毛澤東畫像的政治批判題材--「胭脂帝國」系列聞名海外,並入選「後八九中國前衛藝術」相關展覽。目前李山居住於上海,收藏家有中國、香港、台灣以及海外。他的新作在一手市場的行情為:每幅總價1至2萬美元左右。

台灣畫家郭振昌從中國臉譜、八家將宗教民俗、傳統木刻畫等藝術精髓,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辛辣畫風,大力針貶時事、諷喻名人,他的風格暢快有力,讓人過目不忘。目前他也嘗試雕塑、影像和裝置題材,在台灣藝壇相當活躍。 目前他的畫作行情在一手市場一號約6000至1萬元之間。

另外一位批判型的藝術家楊茂林,早期以政治、歷史文化為題材,創作不少雙聯幅的對照式油畫,將身分認同與殖民主義議題融入繪畫,享譽海內外。近期楊茂林轉向影像、雕塑裝置等創作,凸顯異國文化入侵後的變種社會,風格更形大膽、尖銳。他的早期油畫價格仍維持一號5000元的定價,二手市場的行情則略低於市價。

1990年代初期,青年畫家侯俊明以古書經文的木刻版畫技法,描寫男女之間的性事,發表帶有宗教民俗意味的警世題材,無論其圖像與文字都相當驚世駭俗,批判意味濃厚。他的《極樂圖懺》(1990)、《搜神》(1993)、《四季圖》以及《失樂園》(1997)等系列,宛如現代的圖解春宮,而受到國際藝壇的矚目。目前一套版畫價位約值20至30萬元左右。


眾生肖像:黃銘哲(1948-)、邱亞才(1949-)、季大純(1968-)

當代藝術的風貌形形色色,變動的年代裡,藝術家們的作品也極富變化。每位藝術家都會嘗試各種題材,但肖像畫永遠都是畫家們喜愛嘗試的題材。如黃銘哲、邱亞才等藝術家幾乎獨鍾人物肖像的題材,兩人都有強烈的表現主義風格。近年專事雕塑的黃銘哲,早年以油畫創作為多。最近,台灣幾處著名的公共藝術空間,聳立著色彩豔麗的黃銘哲作品。觀察近幾年的拍賣會場,黃銘哲的畫作皆有一定的收藏家支持,尤以早期作品最受市場歡迎。

有人稱邱亞才為台灣的莫迪葛里亞尼,他們二人筆下的人物清灈而憂鬱,始終以人物肖像畫為創作主題,氣味的確有些近似。不過邱亞才的繪畫融匯中西人物畫特色,和莫迪葛里亞尼受非洲面具啟發是有其文化差異的。由於邱亞才的畫風頗有東方韻致,在歐洲或香港等海外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他的畫價行情約一號5500至6000元左右。

近年台灣藝壇引進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季大純的風格可謂相當幽默而獨特的。調皮、隱喻式的人物描繪,加上畫面大量的留白,擄獲受到不少收藏家的心。他的作品構圖大多為正方形,每幅畫作的售價約在台幣10萬元左右。


性別議題:女性藝術家陳慧嶠 (1964-)

年輕女性藝術家陳慧嶠崛起於1990年代台灣藝壇,她不僅是一位藝術家,多年來也在替代空間伊通公園中擔任行政工作。雖然她在藝壇已頗富知名度,但創作發表的速度卻十分嚴謹,慢工出細活。近來台灣美術界興起女性藝術與性別議題的探索,陳慧嶠的作品必然羅列其中。她的元素如玫瑰、針繡、棉花、羽毛,皆有柔性傾向的因子,但也帶有一種危險的感覺。她在媒體人李維菁的訪問稿裡談到,她認為這些都是「美麗而尖銳的東西」,而她正是要表現美所展現的舒適與焦慮的兩個極端。後來在李維菁介紹18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專書《程式不當藝世代18》中,即以陳慧嶠的玫瑰圖案當作了封面與封底插圖,而這一絲絨紅玫瑰的圖案正是來自羅芙奧2004年春拍中的拍品—《空中的火焰》(1997)。陳慧嶠的《空中的火焰》原為三連作,現在分散在不同收藏家中,目前單幅作品約有20幾萬元以上行情。


典藏時代的脈動、在地優勢無可取代 1998年10月倫敦佳士得公司也以 「亞洲當代藝術」率先在海外推介幾位亞洲傑出藝術家,儘管立意良善,但結果並不如預期。許多國內市場人士表示,拍賣市場屬於二手市場的範疇,有些送拍的藝術家還未經過一手市場的洗禮,或時間的考驗,貿然送至國際拍賣市場,不合乎經營法則,對藝術經紀人或藝術家而言可能都是一記險招。然而,經過六年之後的今天,時空背景已有不同,近幾年國際間當代藝術的拍賣發展快速而蓬勃,即使中國大陸當代畫家也逐漸要建立穩健的拍賣市場。那麼台灣的當代藝術市場呢?除了畫廊一手市場的推廣,應須結合拍賣二手市場的話題與市場溫度計,共同營造良性的互動。

收藏當代藝術作品,除長期投資以及收藏的愉悅感受之外,收藏家本身和藝術家、經紀人、美術館一樣,都是美術史脈動的一環。台灣已有少數企業機構著手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參與當下的美術發展運動,然而規模還不夠全面。除了期盼更多企業機構的加入,個人收藏的範疇依然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凡此種種,對於身為藝術界一員的我們而言,當代藝術市場仍是樂觀的,未來的發展潛力非常值得期待。近幾年台灣當代藝術市場的確面臨經濟低迷的衝擊,建立一個開放公平的交易平台則有助於提振當代藝術的市場。羅芙奧願意作為此一二手市場的平台,介紹更多具有歷史定位、市場需求的當代藝術品,尤其是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參照國際市場的慣例,當代藝術家的最大市場絕大多數就是他自己的國家,因此本地市場對於每位當代藝術家而言,雖然不是唯一,但其重要性也無可取代。因此,我們會持續推出台灣當代或華人當代藝術的單元,為在地市場的前景進一份心力。


朱銘十大拍賣成交紀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愛是唯一主題─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

濾鏡裡的世界:平子雄一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山水人莊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