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當代翻轉思維-談女性藝術家的奮鬥與市場概況

Odile Chen 陳惠黛 / 羅芙奧季刊第43期【藝術與投資專欄】 / 2023-05 本期專欄來談談近幾年熱門的話題,藝術界的女力崛起以及女性藝術家的市場概況。國際間相關的策展、論述非常之多,而性別平權在拍賣市場也趨為主流題材。當21 世紀人權思想與創作講求自由之際,兩性平權在藝術產業界依舊進步緩慢,仍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根據2023年4月4日《The Art Newspaper》的一篇報導,國際大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和邦瀚斯的2022年度職員薪酬男性仍高於女性,雖然有逐年改善中,但差距仍顯著。那麼創作者的行情呢?有一說,迄今為止藝術市場最穩定、最可靠的因素,即是白人男性藝術家的主導地位。不過,以比價效應而言,被低估的女性或是非白人藝術家,是否才是我們應該多加關心的族群呢? 藝術史的厭女症(Misogyny) 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曾說:「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匿名者都是女性」。 過去女性背負著不能拋頭露面或孕育後代等規範,婚後或者成為母親之後,可能因家庭社會的責任被迫停止創作。西方畫廊曾將懷孕的女性藝術家視為高風險,採取中斷代理的無情舉措。回顧歷史上,古今中外歷史對女性向來都不公平,過去的藝術史籍幾乎由男性書寫,其中不少觀點還帶有女性貶抑的厭女症。 可以想像嗎?1962年出版的藝術教科書-詹森(Horst Woldemar Janson, 1913-1982)撰寫的《藝術史》(History of Art),有15種語言版本,發行數量至少四百萬冊以上,原版書中未提及任何一位女性藝術家的名字或作品,將女性完全排除在藝術史之外,後來經改編的版本才增加女性藝術家的篇幅;而另外一本適合年輕人入門閱讀的聖經-宮布利希(Ernst Gombrich, 1909-2001)的《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發行數量亦有數百萬冊,曾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知名度更高。然而,首版的《藝術的故事》裡沒有提到任何一位女性藝術家。後者這本鉅作從1950年首版發行以來,6百多頁橫跨數千年厚達的世界的藝術故事裡,對女性藝術家完全避而不談,而後來的改版到甚至第16版(2022),也僅僅只提到一位女性藝術家,德國的凱特.柯勒惠支(Käthe Kollwitz, 1867-1945)。 綜觀過去的藝術史論述多以西方男性白人視角,女性或有色種族的藝術成為遺珠或著墨有限。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