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般的人物:八十回顧王懷慶
陳惠黛 Odile Chen / 羅芙奧季刊第45期 / 2023-11-23 2007年秋天,我曾經為舊版的季刊專欄撰寫一篇〈一畫難求行情穩健勁揚.王懷慶金石為開挑戰新紀錄〉的專文,探討王懷慶當年的行情走向,那曾經是華人藝術市場最高峰的一年,無論現代與當代藝術皆極其蓬勃。隨之而來的2008年,雖遭逢全球性金融海嘯的襲擊,中國當代藝術是受打擊最重的項目之一,有些至今尚未全面恢復。然而,當年度王懷慶的拍賣成交金額達到3.5億台幣(US$11,126,618。數據來源Artprice.com資料庫,以下同)的首波高峰,未受過多撼動,相對穩健。 八年過去,2016年王懷慶的拍賣市場迎來另一波高峰,當年度拍賣成交總額達到近3.7億台幣(US$11,447,445),為藝術家個人前所未有最高的成交量。多年之後,王懷慶的畫作依舊是「一畫難求」,在拍賣市場上每年僅偶然可見一二幅油畫現身。王懷慶早年自海外發跡,不僅曾遊學美國,參加海外展覽,如法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澳門與日本,市場集中於海外華人收藏圈。 曾經牆外開花牆內香,如今主力市場在大陸 大陸的《澎湃新聞》如此形容王懷慶的市場狀況:「⋯王懷慶如今是市場中『隱士』般的人物。拍場上常常好幾年都見不到他的作品,但一旦出現也常常會創造高價。(2021年)5月的北京春拍中,王懷慶的《永字八法》即創下了7187.5萬元(人民幣)的拍賣紀錄。王懷慶市場最早興起於2008年第一個當代藝術熱潮前後,作為吳冠中的弟子,他中西結合的作品在海外受到追捧,因此,有人稱其為『牆外開花牆內香』。不過隨著中國藝術市場話語權逐漸回歸,他的作品也逐漸被內地美術館重視,也炮製了眾多高價。」 就市場面而言,王懷慶的作品的確最早出現於1991年9月香港佳士得的拍場,而後零星出現於每年香港的拍賣會上。台灣的拍賣公司從2000年秋拍後才首次見到。1990年代王懷慶最早進入商業市場,在香港漢雅軒和新加坡斯民藝苑展出。1999年後與台北的大未來畫廊首次合作。而大陸的拍場一直到2006年才見到上海拍賣行的推薦,起步甚晚。 所謂「牆外開花牆內香」,王懷慶在大陸也享有高知名度。他是吳冠中先生的得意門生,而恩師從不吝於對外稱讚他的才情。除了早年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收藏有王懷慶的作品,上海的龍美術館也收藏王懷慶的油畫大作。根據拍賣數據分析,王懷慶自2000年以後至今(20...